時代洪流中的女性覺醒與家國情懷
轉自:團結報

□賀 源
時代賡續中,上海法租界壹棟西式洋房靜靜矗立,它的每壹次轉身都叩響著壹個時代的大門,裡面藏著叁代中國人的悲歡離合與奮斗傳奇。
2025年9月4日,年代群像劇《足跡》在愛奇藝和騰訊視頻上線,迅速引發觀劇熱潮。這部劇集通過壹棟上海法租界老洋房的變遷,講述了從20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叁代人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命運起伏。
《足跡》以其獨特的叁段式敘事結構、精湛的表演和電影級的美學質感,開播不久便沖上平台熱播榜第壹,被不少觀眾稱為“2025年最好看的年代劇”。
《足跡》具有宏大的時間跨度和精巧的敘事結構。全劇30集,分為叁個時代篇章:30年代的民國故事、50年代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和9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
故事始於20世紀上海法租界的壹棟洋房。最初這裡住著壹戶林姓人家,到30年代初,林家家道中落,房子被改建成婦產科醫院。時間推進到50年代初期,洋房又變成壹間工廠;直到90年代初,再次被改造為商住兩用房。
這種通過壹個固定空間連接不同時間段的敘事方式,讓人聯想到《悲情城市》和《布達佩斯大飯店》等經典作品。建築不再是背景,而成為故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它靜觀時代變遷,記錄著人物的命運軌跡。
女主角林斯允從德國學醫歸來,卻遭逢父親病逝、哥哥欠債導致家產被抵押的家族危機,再加上發現未婚夫出軌未成年女學生,面臨多重打擊。
但這個角色並沒有落入傳統民國苦情戲的套路。面對家族壓迫,她沒有選擇妥協,而是主動出擊:收集證據登報揭露未婚夫劣跡,果斷退婚;起訴哥哥拿回遺產;拒絕母親的道德綁架。
更令人驚歎的是,她在奪回家產後並未止步於個人利益,而是將格局打開,選擇開壹家“婦科醫院”為廣大女性同胞提供便利,並借此普及醫學知識。這種女性意識的覺醒和事業追求,使角色閃耀著現代光芒。
劇中的程敖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他出身黑道家族卻成為壹名律師,為人通情達理,是個理想主義者。劇中他為抗日學子怒吼的那句“肆萬萬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就是我背後的勢力”鏗鏘有力,震撼人心。
《足跡》在視覺呈現上的精致程度令人贊歎。制作團隊沒有停留在“服化道堆砌”的層面,而是通過對細節的精准把握,讓歷史具備了可觸摸的質感。
劇中還原了30年代上海的別墅洋房、西式咖啡廳、歌舞廳、報童和黃包車等場景,營造出濃厚的時代氛圍。導演張思麟在開機儀式上提到:“我們通過洋房裡的水龍頭、窗戶玻璃等細節,讓觀眾感受時代的溫度。”
這種對細節的苛求延伸到每個時代篇章。50年代的工廠車間細膩還原,讓人瞬間回到那個火紅的年代;90年代的商住兩用房裡,牆上的鄧麗君海報、傳呼機等細節,喚起觀眾的集體記憶。
《足跡》通過叁代人的故事,探討了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的關系。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各自的處境、觀念和挑戰,都在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30年代戰火紛飛中,人們面臨家國抉擇;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投身火熱建設;90年代改革開放,人們下海經商追夢。劇集通過這些小人物的故事,傳遞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未改變”的情感。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