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师,成了学校争抢的香饽饽

《青春派》剧照
最终被聘用的银龄教师,大多有中高级职称,经验丰富,或是教学骨干,或是学校领导。他们不仅能胜任日常教学,还能带动年轻教师成长。这种高门槛筛选,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
“银龄计划”是针对老龄化社会,挖掘老年人力资源的一项举措。“实施银龄讲学计划,是多赢之举。”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不少退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完全有能力返校讲学。
“不仅是中小学,一些职业院校、民办学校也会招聘银龄教师。”对农村学校来说,银龄教师还有一个隐形优势——成本低。熊丙奇分析,尤其在农村地区,“退休教师有退休金保障,相对于招聘在编教师,不需要投入太多经费”。
03
银龄计划之外
而近两年,有人将年轻教师就业难归咎于退休返聘,认为是老年人在“抢饭碗”。
但从数据看,《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到12万人。这与2024年全国1885.01万的专任教师规模相比,占比仍很低。
熊丙奇认为,银龄教师与年轻教师并非互相挤占的关系。二者定位不同,“有些岗位年轻人不愿意去,或难以胜任的”,正好由银龄教师填补。
但学校的学生数量、课时总量是固定的,所需教师人数也大致稳定。史颖姿认为,银龄教师虽不占编制,却可能挤占有限的临聘岗位或人才引进名额。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招聘银龄教师被不少地方视为“避险”策略。它填补了短期缺口,却未解决师资断层的根本问题。
不可否认,银龄教师为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他们以丰富的经验重返课堂,缓解了部分学校师资短缺的状况,“传帮带”机制也为年轻教师铺路,实现教育经验的代际传承。

银龄教师为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图源:图虫·创意
但作为曾经的学校管理者,史颖姿也窥见其中的脆弱。
“一年一签”的合同给学校灵活调整的空间,但也意味着当校方希望续签时,教师可能因个人或家庭原因随时离开。以初高中为例,即意味着难以完整跟进三年的教学周期。史颖姿表示,这种不稳定性给管理带来压力,也可能影响学生教育的连贯性。
同时,银龄教师大多不参与常规考核、不评职称。他们更像是“临时工”,参加教研和培训,却很少承担长期教学规划,也难以对学科建设做长远贡献。这可能导致部分银龄教师缺乏长期发展动力,工作积极性参差不齐。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