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师,成了学校争抢的香饽饽
在北京海淀区一所一贯制公立学校任职的史颖姿回忆,早在“银龄教师”概念出现之前,她所在的学校就已在聘用退休教师。
1995年进入管理岗以来,她一直参与学校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工作。她印象中,这么多年来,招聘“几乎没有间断过”。
最初只有三五位退休教师,由学校自行聘用。后来海淀区教委建立人才库,统一招聘、管理和考核银龄教师。银龄教师的数量逐渐增加,到她退休时,在岗的已有二十几位。
这种变化与国家政策推进密不可分。2018年,教育部等推出《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最初旨在调动优秀退休教师支援农村义务教育,后续延伸至西部高校教育。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2万余名退休教师参与。
2023年,《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印发,进一步深化政策支持。实施两年来,全国银龄教师突破3万人,其中基础教育领域近3万,高等教育领域超3000人。

2024年2月,教育部每年选派约2万名退休教师支持民办教育/截图自央视网
银龄教师的“重返潮”,并非偶然。对退休教师而言,这是“再发光”的机会;对学校而言,则是一次教育资源的高效补充。
史颖姿表示,教学改革、政策调整、课时变化、生源波动、教师年龄断层等,都可能催生短期师资需求。
退休前,校内和她同龄的骨干教师约有10人。到龄退休后,骨干教师批量离开,年轻教师的补充速度却跟不上。55岁退休后,她同样被返聘3年。
“师生比是固定的,但每一届生源数量不同,师资需求也会变化。”史颖姿举例,如果某年六年级毕业生少于一年级新生,就可能出现“教师差”。这种缺口往往不是“缺一个人”,而是“缺一个班子”。

9月9日,年届退休主动请缨的王英红老师在课间辅导学生功课/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年轻教师需要成长周期,“培养要花人力、财力、时间”。紧急情况下,学校等不起,学生更等不起。银龄教师经验丰富、上手快,自然成了“应急”首选。
银龄教师还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大多签短期合同,常见一年一签,“明年不扩招就不续了”,史颖姿说。
这种“候鸟式”的流动,不占编制、不评职称。这对海淀这类教育强区尤为重要。她说,很多学校早已“超编”,招在编教师得等教委指标,还可能卡学历、户籍,外地生源的本科生基本没机会。“哪怕不聘退休教师,新教师也进不来。”
银龄招聘其实是一种“精英式”补充,“不是递个特级证书就能过”。史颖姿强调,学校最看重的是“上课能力”,“首先得把课上好,课不过关,后面都不谈”。因此,招聘门槛很高,口音、风格不合适,都可能落选。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