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老漂族,困在养孩子的义务中
陈辉说:“老漂族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具有隐匿性,如果子女长期忽视,将不利于老漂心理精神问题的及时诊断和治疗。”
|对话|
经济观察报:老漂族在一个家庭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陈辉:概括来看,老漂族是现代家庭秩序持续运转的保障者。第一,因为忙于工作,当代年轻人很难独立完成“一日三餐、养育子女”的家庭生活,老漂族让年轻人可以从带孩子、做家务中解放出来。可以说,老漂是否在,年轻人的家庭生活状态截然不同。
第二,工业社会为女性走出家庭、获得独立的职业角色创造了条件,但是并没有真正带来女性的解放,因为他们在获得经济独立的同时,还面临家务劳动和职业劳动之间的矛盾。家务劳动和子女抚育活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女性的职业发展。老漂族可以让女性走出家庭去工作,追求个人价值,因此许多家庭中的年轻女性都非常感谢老漂。
第三,老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生活的烟火气。很多年轻人很难挤出时间在家做饭、做家务,家庭生活缺乏烟火气。
经济观察报:不同于父辈,当代年轻夫妻为何难以独立应对抚育?
陈辉:许多老漂家庭中,一对夫妻和两个老人联合起来围着一个孩子转。大多数父母处于一种有目的的盲目性之中,他们按照社会上流行的套路去培养孩子,上兴趣班、补课,积极或被动地参与教育内卷。
近几年调研,我也在不同的老漂家庭生活中深切感受到了中年人的迷茫与疲惫、青少年的高压与内卷、老年人的辛苦和委屈。之所以每一代人都过得不轻松,除了源于社会发展压力增大,还与我们的代际伦理过于厚重有关。父母无限责任意识所推动的精细抚育和教育内卷,伴随着对孩子的过度管教和干涉,增加了孩子的成长压力,也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和思想负担,老漂父母也被卷入其中。
经济观察报:调研中,老漂族对于开启漂泊的意愿如何?
陈辉:老人们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许多老漂处于一种“心甘情不愿”的状态。一方面,心甘是出于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这种义务感根植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一些老人不情愿是因为确实不想离开老家,不愿意到陌生城市生活。如果是多子女家庭,还需要考虑如何把一碗水端平。有的老人上面还有高龄父母需要赡养照料。即便有如此多的困难,大部分老人还是以子女当下的紧迫需求为中心。
经济观察报:你在书中提及一些家庭会为老漂族在同小区单独租一个房子,哪些因素促成了这样的现象?
陈辉:此现象非常有趣。在三代人相处过程中,除了老漂族会感到委屈外,年轻人其实也会感觉自己的生活边界被侵占。年轻人既希望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又不希望老人打扰、影响小家庭生活。
相比于农村家庭空间,城市家庭空间也更加狭小。特别是在一些高房价城市,三代人住在狭小的房子里,关系变得更加敏感,气氛压抑,负面情绪也容易传染。
在许多老漂家庭中,为缓解婆媳关系的紧张状态,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都可能尝试在同小区专门租一套房子给老漂单独居住。这种模式非常受老人欢迎,可以让老漂族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和情绪空间,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当然,这考验着家庭经济实力。
经济观察报:研究了这么多老漂族后,你会给老漂族和他们的子女什么建议?
陈辉: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辛苦和委屈,给他们提建议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举动。只能说,为了增加家庭和谐度,让家庭运转有效,可以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中年人要学会做儿女。中年人往往在做父母方面比较认真,继承了父辈在做父母方面的全情投入意识,但在做儿女方面还不足。因此,中年人需要反思自己的角色扮演和责任担当,多关心、理解老漂,比如下班后抽时间和老漂聊聊天,老漂的心理状态都会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老漂族要自我调节。老人需要尽可能多与子女沟通,将自己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进而增加家人间的沟通。老人还需要勇敢走出家门,多与外界打交道,比如跳广场舞、溜达、打球等。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