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退学潮汹涌,学历贬值触目惊心
2025年春天,朋友圈里最火的不是晒offer,而是晒退学申请。三年学费二十万,换不来一个面试电话,谁还愿意耗下去?
研究生退学现象背后的现实困境与学历价值再思考
近年来,研究生群体中出现的“退学潮”与社会对“学历贬值”的讨论形成强烈共鸣。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达388万人,录取率仅约22.5%,但在校研究生主动退学率接近3%,未按期毕业者占比高达四分之一。
这一矛盾现象折射出教育选择、个人发展与社会期待之间的深层张力。
研究生退学的核心驱动因素
科研压力与学术适配性不足
从选题被否、资源匮乏到实验停滞,科研过程中的挫败感是退学主因。
跨专业学生周望因导师临时更换研究方向,需在完全陌生领域独立摸索,每周组会成为“压力源”;农学专业学生庞程因长期失眠、身体透支,最终放弃二战才获得的读研机会。

心理负担与家庭期待冲突
部分学生将读研视为满足家人期待的“任务”。席萱坦言“读书是父亲的期待”,退学过程中因担心“家人以我为耻”而极度焦虑,甚至形容自己“像老鼠一样”躲避他人目光。
心理咨询、兴趣转移(如滑轮、脱口秀、电商创业)成为他们的“自救”方式。
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脱节
金融专业的Eva因“顺应家人期待”而非兴趣选择方向,最终因缺乏动力放弃学业。这一现象与部分专业“读研后仍就业困难”的现实形成呼应,如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毕业生多从事销售,需读研甚至出国深造才能进入研发领域。
学历价值的争议与本质回归
“学历贬值”的认知误区
尽管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研究生就业优势被削弱,但学历的本质是“学习能力与坚持的证明”。顺利完成学业意味着通过了课程、科研、论文等多重考核,这一核心价值并未因毕业人数增加而改变。例如,985院校毕业生因“学习能力强”仍受雇主青睐,职业院校学生也可通过考研实现逆袭。
学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
学历是“敲门砖”,但职业发展取决于综合能力。部分冷门专业(如文中未具体列举的5个“读研仍难就业”专业)学生需通过转专业或跨考调整赛道;而生物医学工程等“高大上”专业,读研是进入核心领域的必要条件。这提示学生需结合自身兴趣与行业需求规划路径,而非盲目追求学历。
理性选择:读研与就业的平衡策略
明确读研动机
避免将考研作为“延缓就业”的被动选择,需评估专业前景(如金融、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学历门槛)。
参考国家教育规划,中职、高职、职业教育等多元路径同样提供成才机会,并非只有“名校光环”一条路。
动态调整发展方向
若在读期间出现严重适应性问题,可借鉴退学学生的“自救”经验,通过实践(如创业、兴趣探索)寻找新可能。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