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海歸博士最悲慘的結局
而就在拾幾天前,另壹位青年副教授黃凱也選擇結束生命。據知情人透露,履歷優秀的他在“非升即走”的最終考核中,成為同屆中唯壹未能通過的人。
兩位年輕、有才華的學者接連離世令人歎息,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學者在學術生涯的黃金時期早早離世,這也再次引發了對高校“非升即走”考核制度的討論。
33歲科研新星
倒在“非升即走”的賽道上
回顧東思嘉的33年人生經歷,是壹條標准的“別人家的孩子”的成長軌跡。
2010年,她以全院第壹名的成績考入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肆年本科,她幾乎拿遍所有獎項,包括國家獎學金、校級叁好學生、全國僅有5人獲得的李肆光優秀大學生獎等。
輔導員回憶,她像壹台不停轉動的機器,上課永遠坐第壹排、筆記密密麻麻,實驗室待到閉館,周末也泡在圖書館。
她早早開啟了自己的科研生涯之路,在本科畢業前就參加了國際學術會議,獲得同行的認可,科研新星已經嶄露頭角。
2014年,她赴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博士,師從國際知名的海洋地質學家。
博士期間,她叁次登上科考船,跨越太平洋和阿拉斯加,頂著暈船的痛苦也要完成實驗,照片中的她頭發凌亂,但滿眼都是對科研的熱愛。
她研發的深海沉積物采樣裝置,因為實用性強、精度高,最終被寫進海外高校教材。
博士畢業後,她進入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繼續在頂刊發文,捕捉到碳封存技術的潛力,順勢創立公司,將科研轉化為應用。
這幾年,她白天搞科研,晚上帶項目,周末管理公司,在旁人眼中她就像上了發條的陀螺壹樣,永遠在高速旋轉,永遠不會累。
2023年,她謝絕美國導師的挽留,選擇回國回到南大,成為准聘助理教授和博導。
回國後,她的任務更重了,不僅要做自己的課題,還要帶5個研究生,對接3個合作項目,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申請經費,甚至還要承擔壹些教學任務。
在學生眼中,她知性、美麗、學術能力強,在同事眼中,她是拼命叁娘,辦公室凌晨兩叁點還亮著的燈,壹定屬於她。
但是,今年年初,身邊人開始發現東思嘉出現了反常,不僅整個人很疲憊,有時候凌晨肆點還看到她辦公室的燈還亮著,組會取消也越來越頻繁...
直到傳來悲劇,大家才發現她早就被壓得喘不過氣,原本她的人生可以不斷攀登科研的高峰,但卻以最殘酷的方式收尾。
其實,2024年至今,已經有7位40歲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師非正常離世,有人因非升即走考核失敗抑郁自盡,有人因科研經費遲遲不到位而焦慮成疾,有人過勞而死。
壓垮他們的不是科研的失敗,而是肆個字——“非升即走”。
高校“青椒”
困在論文和項目中
“非升即走”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是部分高校對青年教師在規定聘期內晉升副教授的考核制度,未達標者將不再續聘,該制度主要針對講師或准聘副教授群體。
東思嘉回國時,雖然已經帶著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但是在學校“非升即走” 的考核裡,這也只是起跑線。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