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海归博士最悲惨的结局
而就在十几天前,另一位青年副教授黄凯也选择结束生命。据知情人透露,履历优秀的他在“非升即走”的最终考核中,成为同届中唯一未能通过的人。
两位年轻、有才华的学者接连离世令人叹息,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学者在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早早离世,这也再次引发了对高校“非升即走”考核制度的讨论。
33岁科研新星
倒在“非升即走”的赛道上
回顾东思嘉的33年人生经历,是一条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成长轨迹。
2010年,她以全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年本科,她几乎拿遍所有奖项,包括国家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全国仅有5人获得的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等。
辅导员回忆,她像一台不停转动的机器,上课永远坐第一排、笔记密密麻麻,实验室待到闭馆,周末也泡在图书馆。
她早早开启了自己的科研生涯之路,在本科毕业前就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获得同行的认可,科研新星已经崭露头角。
2014年,她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师从国际知名的海洋地质学家。
博士期间,她三次登上科考船,跨越太平洋和阿拉斯加,顶着晕船的痛苦也要完成实验,照片中的她头发凌乱,但满眼都是对科研的热爱。
她研发的深海沉积物采样装置,因为实用性强、精度高,最终被写进海外高校教材。
博士毕业后,她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继续在顶刊发文,捕捉到碳封存技术的潜力,顺势创立公司,将科研转化为应用。
这几年,她白天搞科研,晚上带项目,周末管理公司,在旁人眼中她就像上了发条的陀螺一样,永远在高速旋转,永远不会累。
2023年,她谢绝美国导师的挽留,选择回国回到南大,成为准聘助理教授和博导。
回国后,她的任务更重了,不仅要做自己的课题,还要带5个研究生,对接3个合作项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申请经费,甚至还要承担一些教学任务。
在学生眼中,她知性、美丽、学术能力强,在同事眼中,她是拼命三娘,办公室凌晨两三点还亮着的灯,一定属于她。
但是,今年年初,身边人开始发现东思嘉出现了反常,不仅整个人很疲惫,有时候凌晨四点还看到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组会取消也越来越频繁...
直到传来悲剧,大家才发现她早就被压得喘不过气,原本她的人生可以不断攀登科研的高峰,但却以最残酷的方式收尾。
其实,2024年至今,已经有7位40岁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非正常离世,有人因非升即走考核失败抑郁自尽,有人因科研经费迟迟不到位而焦虑成疾,有人过劳而死。
压垮他们的不是科研的失败,而是四个字——“非升即走”。
高校“青椒”
困在论文和项目中
“非升即走”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是部分高校对青年教师在规定聘期内晋升副教授的考核制度,未达标者将不再续聘,该制度主要针对讲师或准聘副教授群体。
东思嘉回国时,虽然已经带着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但是在学校“非升即走” 的考核里,这也只是起跑线。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