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工作意味着什么?一个国企文秘的职场修养
“哎呦这个娃娃咋一点点声音都没有的。我还当你不在呢!”
“哪有哇马姐!我有声音,你没听见!”每逢此时,我都仿佛在家里和大姨撒娇一般回应一句。
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现在,来谈谈我的主要工作:发布内宣新闻稿。
那些稿子本身很简单,是最不新奇的企业内部新闻。无非关于今天哪位领导开了会,哪个部门开展了工会活动,哪个部门又进行了员工培训,或者哪个部门的某项工作又取得了进展。比如,工会活动的内容大致遵循“开展依据-活动现场-表忠心”的套路展开,领导调研则按照“行程概述-现场走访-领导讲话-表忠心”的结构组织。
我的工作也很简单:点开工单、下载附件、打开word文档、检查是否有错字语病,随后复制粘贴进新闻发布后台,加上图片,整理排版,点击发布。
新闻刊发在公司内部系统最显着的位置,公司级领导也常常浏览,甚至会评论新闻稿件,内宣新闻因此成为各部门展示自己的重要窗口。
头几个月,我常遇到不满我对稿件审核标准的人打来电话。第一通来自地市分公司的某位同事:我们那篇员工关爱的稿子为什么不能发?
我点开对方说的那篇稿子,一共两段。第一段讲的是分公司某位领导带着几箱饮料去县区慰问员工,提出鼓励。第二段是员工们很受鼓舞,表示一定再接再厉。一张图片插在文字中间。领导站中间,几个员工排在两边,面前摆着几箱冰红茶、娃哈哈。八月的大太阳底下,每个人都觑着眼、皱着眉,呲出笑来。
我告知对方,原因是新闻性不足,内容也比较单薄。对方声音尖利:可是之前都是这么发的啊,怎么现在又不能发了?
我感到对方难缠,皱起眉头向对方提建议:如果特别想发,可以再修改一下,挖掘一些好的故事。
对方妥协了。那是她第一次和我打电话,尽管不熟悉我,但这位同事明白现在规则掌握在我手里。第二次她再和我对接,说话风格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气亲热喊我“北鼻”。我表面上则若无其事地接受了对方这种调整,心下实实在在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和对方对抗式交流了。
当然,也有人不愿妥协。有一次,财务部一位主任提来一篇工会活动稿件,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把活动中的游戏规则罗列一遍。我耐心写上修改建议后退回,这位主任照旧打来电话,我把修改建议重复一遍,对方应是。半小时后,我的直属领导——综合部副总经理任总打电话给莹莹姐,询问财务部的稿子是怎么回事。
我很谨慎,退稿前总会先问莹莹姐的意见。接到电话的莹莹姐向任总表示:确实发不了,小赵也和他们说了怎么修改了,他们没修改。并向任总展示稿件原稿。
对方“告领导”的做法让我意外,这和哭喊着告老师的小学生有什么区别?莹莹姐挂断电话,我忍不住这样向她吐槽,她软语说:就是的,让他们改也不改,我们新闻发布有自己的规定,我们就按规定执行。
莹莹姐还传授给我几种对方无法反驳的拒稿说辞,比如领导出席的一般性会议不发布是出于“八规”管理要求,党建类的稿子不发布是应党建部意识形态把控的要求,工会活动的稿子严加审核是因为内容新闻性不足,防止过度同质化影响领导观感。
几个月后,这种电话终于变少。我开始领略发布内宣新闻这项工作真正的技术含量:1.把握每一层级领导的名讳以及合适的位置;2.展示领导的良好形象。
一份新闻稿,若每位领导都在场,首先要严格按照其位置高低排列名字,一二把手是最好确认的,随后几位分管领导的位次却并无书面明文规定,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从大会通知或印发的文件中寻找参照。不同领导拥有不同的头衔,党内职务排在最前面,到底是党组、党委还是党支部,需要格外注意。
除了头衔,领导拥有的动词也不相同,如果是公司内部领导班子集体出席的会议,往往是二把手“主持”、总经理“出席并讲话”,其余副总经理及纪委书记“列席”(这里还需特别注意,只能说领导“发表讲话”,而绝不能说领导“发表重要讲话”)。
其次,领导的位置高低也是相对的。倘若是省政府或集团公司来了领导,自然是政府、集团领导名字在前,负责主接待的公司领导在后(通常是公司一把手),其他陪同的分管领导一律甩到文章末尾,用“xx副总经理陪同接待”一带而过。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