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命名 有外国人看不懂的"文化加密"?

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九三阅兵上,惊雷-1和巨浪-3缩写都是“JL”?这要放平时作战,不会搞混吗?


有贴心的网友,给出了总结:“天上飞是惊雷,水里射是巨浪;尖头的是惊雷,圆头都是巨浪;挂一颗是惊雷,装一排是巨浪;常见的是惊雷,看不到是巨浪”。甚至还有人把这理解成“障眼法”,敌方情报员看到“JL”,可能当场懵圈。

其实,惊雷-1和巨浪-3,拼音首字母撞车,这纯属巧合,无需在实际应用中纠结区分。直白地说,汉语拼音缩写,那是阅兵和航展的宣发部门人员,才考虑的事情,在实际部署中,武器系统和咱们买衣服的款号一样,是有专门的复杂的编码的,这才是武器的真正身份证。



但既然聊到这了,今天队长就捋一捋,惊雷-1和巨浪-3这对“同缩写战神”的硬核实力,顺便解锁一些中国导弹命名背后的“文化密码”。

惊雷-1是空基远程导弹,空中发射,速度快、隐蔽性强,堪称“防不胜防的空中死神”。搭配轰-6N的5000公里作战半径,组合打击范围覆盖美国第二、第三岛链,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有事,从太平洋夏威夷、关岛到印度(专题)洋的迪戈加西亚,都将直面轰-6N与“惊雷-1”的联合打击。



而巨浪-3是潜射洲际导弹,搭载战略核潜艇,深藏大洋,随时准备“雷霆一击”。对比惊雷-1而言,巨浪-3的隐蔽性最高,机动性最强,威慑力也最大。因为“巨浪-3”是真的是可以秘密潜伏到美国的后院,让任何对手都不敢轻举妄动,真正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句话总结,惊雷-1是“明牌威慑”,我敢亮剑,你不一定能接得住,巨浪-3是“暗牌威慑”,你甚至不知道我藏在哪,但知道我一出手,就是毁灭。

至于“巨浪”、“惊雷”名字本身,有什么外国人看不懂的“文化加密”?那只能落在教员身上了。巨浪最初起名“巨龙”,教员提议改为“巨浪”,灵感来自《十六字令三首其二》“倒海翻江卷巨澜”,意境足以让潜在对手想起“深海核反击”的恐惧。惊雷名字源自毛主席《满江红·核武导弹双捷》中“大漠惊雷,平地起、蘑菇云绽”,完美契合空基导弹的突然打击特性。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