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中的第一个名校生,正在和亲人"断联"
中学起,程东就意识到,父母无法给予自己任何建议,托举更是有限,这在无形中令他养成了超前的独立性。
和父母之间最大的意见不合发生在读博前。硕士毕业后,程东在武汉找到一份事业单位的工作,体面又稳定。但工作不到两年,他就厌倦了这种能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于是,他开始申请清华大学的博士,想继续读书深造。
听到这个消息后,程东的父母急了。在他们看来,能够在省城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生活衣食无忧,离家又近,已经非常圆满了。如果再去北京读博,未来的日子不一定像这样一帆风顺。但程东没有理会父母的意见,一心扑在申博上。
录取通知书出来后,他只是通知了父母一声。
从上大学起,程东便有意减少回老家的次数,“对村里那种文化不太适应”。程东说,他们喜欢相互攀比,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浪费精力。他不喜欢这种氛围。
程东有一辆代步车,车身旧了。每次开车回老家,父亲总会提一嘴,让程东换辆新车。村里家家户户都买了崭新的轿车,在父亲看来,这象征着面子。
程东也试过和父亲说明白“不需要向外人证明自己”的道理,但总会把自己说烦。解释一遍,父母听不懂;再解释第二、第三遍,程东就开始发毛。后面再遇到类似的事情,程东宁愿选择不开口。
“他们理解不了加班这件事,还是庄稼人的那套思维:今天插不完的秧,可以明天再插。他们甚至不明白现代职场是存在很多工作时间节点的。”因此,程东基本不会和父母聊起工作上的事,因为哪怕是安慰,他们大多也安慰不到点子上。
今年高考,程东的侄子过了一本线,父母高兴极了,逢人便夸小侄子厉害。程东听见后有些恍惚,在他印象中,父母从未肯定过自己在学业上的成就,也没有正面夸奖过自己,连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没能在他们心中激起波澜。
程东苦笑道:“一个30多岁的男人这么想可能有些好笑,但我最近的确这么想,我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得到过他们的认可。但后来想想,他们可能对这些真的没有认知,不知道大学与大学之间还有差别。”
进入高校工作后,原生家庭的影响逐渐显现。程东发现,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之前也尝试改进过,但意识到自己实在无法自然讲出一些“场面话”后,程东便放弃了。因此,他晋升得比同龄人慢一些。
对于那句悲观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程东是认可的。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随着学校层次的升高、学历的进阶,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会肉眼可见地减少。
原生家庭造成的“隐形天花板”,会随着年轻人的不断向上而变得真实可感。程东至今最后悔的事就是博士毕业后没有继续出国深造,做个博士后再回来。现在想来,如果他能在那个时期出国,后续职业发展也许更好。
尽管读博时的导师也劝过程东,但他顾虑太多。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担忧,还有对全新文化环境的恐惧。最终,保守的他还是没能生出勇气,放弃了这个机会。
从小到大,程东和家人的关系一直是亲密又疏离,书本成了他最重要的导师和精神寄托。好在成家后,妻子成了为程东指引方向、鼓励打气的那个人。他的岳父岳母也是大学生,程东常和他们交流工作上的事,“他们都很理解我,我觉得不孤单了”。
“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父母的爱。”现在,程东常常把父母从乡下接到家中短住,也非常乐于照顾日渐年迈的父母。但父母总待不了几天,就嚷嚷着要回去,说住在城里不舒服、不自在。一回到农村,父母就跑到活动中心转悠,向街坊邻里显摆几句。“感觉他们不显摆一下就不开心。”程东笑道。
对于父母,程东已经完全做到了自洽。他没有埋怨过父母,只是把人生的方向盘始终握在自己手中。“要明白,我们和父母的思维层次不一样。不能说谁更优、谁更劣,谁更高、谁更低,只能说一个人长期以来受过的教育、读过的书、经历的事,会带给他不一样的观念。”
在程东看来,“成年人很难跳出自己的固有认知去看待另外一种生活,理解另外一种思维方式。父母对我们是这样,我们对父母也是这样。”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程东家中兄弟三人,父母都是农民。大概从和父母之间最大的意见不合发生在读博前。硕士毕业后,程东在武汉找到一份事业单位的工作,体面又稳定。但工作不到两年,他就厌倦了这种能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于是,他开始申请清华大学的博士,想继续读书深造。
听到这个消息后,程东的父母急了。在他们看来,能够在省城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生活衣食无忧,离家又近,已经非常圆满了。如果再去北京读博,未来的日子不一定像这样一帆风顺。但程东没有理会父母的意见,一心扑在申博上。
录取通知书出来后,他只是通知了父母一声。
从上大学起,程东便有意减少回老家的次数,“对村里那种文化不太适应”。程东说,他们喜欢相互攀比,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浪费精力。他不喜欢这种氛围。
程东有一辆代步车,车身旧了。每次开车回老家,父亲总会提一嘴,让程东换辆新车。村里家家户户都买了崭新的轿车,在父亲看来,这象征着面子。
程东也试过和父亲说明白“不需要向外人证明自己”的道理,但总会把自己说烦。解释一遍,父母听不懂;再解释第二、第三遍,程东就开始发毛。后面再遇到类似的事情,程东宁愿选择不开口。
“他们理解不了加班这件事,还是庄稼人的那套思维:今天插不完的秧,可以明天再插。他们甚至不明白现代职场是存在很多工作时间节点的。”因此,程东基本不会和父母聊起工作上的事,因为哪怕是安慰,他们大多也安慰不到点子上。
今年高考,程东的侄子过了一本线,父母高兴极了,逢人便夸小侄子厉害。程东听见后有些恍惚,在他印象中,父母从未肯定过自己在学业上的成就,也没有正面夸奖过自己,连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没能在他们心中激起波澜。
程东苦笑道:“一个30多岁的男人这么想可能有些好笑,但我最近的确这么想,我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得到过他们的认可。但后来想想,他们可能对这些真的没有认知,不知道大学与大学之间还有差别。”
进入高校工作后,原生家庭的影响逐渐显现。程东发现,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之前也尝试改进过,但意识到自己实在无法自然讲出一些“场面话”后,程东便放弃了。因此,他晋升得比同龄人慢一些。
对于那句悲观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程东是认可的。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随着学校层次的升高、学历的进阶,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会肉眼可见地减少。
原生家庭造成的“隐形天花板”,会随着年轻人的不断向上而变得真实可感。程东至今最后悔的事就是博士毕业后没有继续出国深造,做个博士后再回来。现在想来,如果他能在那个时期出国,后续职业发展也许更好。
尽管读博时的导师也劝过程东,但他顾虑太多。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担忧,还有对全新文化环境的恐惧。最终,保守的他还是没能生出勇气,放弃了这个机会。
从小到大,程东和家人的关系一直是亲密又疏离,书本成了他最重要的导师和精神寄托。好在成家后,妻子成了为程东指引方向、鼓励打气的那个人。他的岳父岳母也是大学生,程东常和他们交流工作上的事,“他们都很理解我,我觉得不孤单了”。
“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父母的爱。”现在,程东常常把父母从乡下接到家中短住,也非常乐于照顾日渐年迈的父母。但父母总待不了几天,就嚷嚷着要回去,说住在城里不舒服、不自在。一回到农村,父母就跑到活动中心转悠,向街坊邻里显摆几句。“感觉他们不显摆一下就不开心。”程东笑道。
对于父母,程东已经完全做到了自洽。他没有埋怨过父母,只是把人生的方向盘始终握在自己手中。“要明白,我们和父母的思维层次不一样。不能说谁更优、谁更劣,谁更高、谁更低,只能说一个人长期以来受过的教育、读过的书、经历的事,会带给他不一样的观念。”
在程东看来,“成年人很难跳出自己的固有认知去看待另外一种生活,理解另外一种思维方式。父母对我们是这样,我们对父母也是这样。”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