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大"血洗"文科?未来风口很明显了
普渡大学也设立了与莱斯类似的人工智能文学学士学位,它位于哲学系下。
入读学生在必修的博雅教育课程基础上(如哲学史、社会与政治哲学、伦理学),还要修读世界语言课(如法德英语等)、社会多样性课程(如种族与性别研究、后殖民文学等)。
最具代表性的还有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它将“CS+”玩到极致,文理学院下就开设了CS+人类学、哲学、语言学等人文社科。
耶鲁医学院也有医学人文学科硕士项目,提供艺术、音乐、文学、戏剧、写作、哲学、历史等课程,增强医学生的人文情怀。
(图源|UIUC官网)
从新增或是已开设专业也能看出,美国大学裁撤文科本质上否定的只是它的经济价值,而它本身具有的人文价值仍然会被继承,因为它承担着通识教育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作用。
科技时代,文科所培养的批判性思维、伦理判断、共情与讲故事的能力等会是核心竞争力。这倒逼人文学科走出象牙塔,摆脱纯学术化,主动与科技、商业或是社会结合。
这也就是说文科价值走向隐蔽化。
既然无法像STEM专业一样直接产出经济效益,那就把软实力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搭乘热门专业的便车,回归真实需求,让科技更人性、商业更有粘性。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未来的道路更为清晰,过去高风险、投机取巧的路基本堵死,以后想要继续用文科曲线救国,就得规划好自己的学术兴趣及跨学科思维。
未来风口很明显了
跨学科或是交叉学科人才,正是美国大学当下的招生标尺和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招生所采用的“综合评估(holistic review)”本身就是跨学科理念的核心体现:他们希望学生不仅仅成绩好,更是一个多边形战士。
所谓的文理兼修,底层逻辑正是如此。它想让学生打破思维边界,在不同知识领域自由穿梭,进而去发现、创新并创造。
美国藤校和前30名校越来越强调跨学科兴趣和跨界能力,耶鲁官网中的那句口号:“社区与多样性、艺术与科学、创新与传统、计划与意外”,说的就是兼容并包的精神。
现在美国大学不只是让文科跨界,理工科专业之间也讲究混搭,彼此成就,来扩大学生知识面,保持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今年新上线电气与计算机科学专业(ECE),破除传统学科壁垒,让最前沿的硬件和软件课程强强联合,就读学生不再单纯是工程师或是程序员,而是掌握底层设计到用户交互的系统性人才。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