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年九旱"的西北如今暴雨頻發 院士:還有更猛的

近日,甘肅、青海等西北省份連續遭遇強降雨襲擊,多地啟動洪水防御Ⅲ級應急響應。曾經“拾年九旱”的西北地區,如今正頻繁面臨暴雨威脅,防汛形勢嚴峻。“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西北幹旱區極端降水事件呈現‘強度大、突發性強’的新特征。”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氣科學家黃建平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指出,“‘短時強降水—山洪—城市內澇’鏈式災害已非偶然個案,正逐漸成為壹種頻發態勢”。作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伍次評估報告主要撰寫人,黃建平院士長期致力於半幹旱氣候變化研究。他帶領團隊建成國際領先的半幹旱氣候綜合觀測系統,其多項原創性研究成果為理解西北地區氣候演變和極端天氣發生機制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




黃建平院士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現狀:西北地形復雜,觀測點有限

局地突發性暴雨預報仍存挑戰

NBD:根據您團隊的研究,近年來西北幹旱—半幹旱區的降水模式發生了哪些顯著變化?例如蘭州,突發性強降水頻率是否真的在增加?這種變化與全球氣候變暖的關聯性如何?

黃建平:西北整體確實在變“濕”,但雨水下得越來越“極端”。研究表明,我國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降水量和徑流量呈現持續增加態勢,部分幹涸湖泊水位回升,洪水事件也更加頻繁。但降水增加並非均勻分布,整體呈現“東多西少”的空間格局。與此同時,極端降水事件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均顯著增加,特別是在新疆北部、河西走廊及隴中地區。尤以蘭州為代表的城市,突發性強降水事件的增多趨勢已拾分明顯。

這主要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壹方面,氣候變暖導致大氣持水能力增強,如同“海綿”變厚,為強降水創造了條件;另壹方面,北極增溫及熱帶氣旋活動變化也間接調整了水汽輸送路徑,使更多水汽能夠深入內陸,為西北極端降水提供了必要條件。

NBD:2023年“杜蘇芮”台風引發華北特大暴雨,而西北地區近年來也出現“短時強降水—山洪—城市內澇”鏈式災害。從氣候學角度看,這類極端事件在西北是否為偶然現象?

黃建平:這類“短時強降水—山洪—城市內澇”鏈式災害,在西北地區已非偶然個案,正逐漸成為壹種頻發態勢。核心原因可以歸結為叁方面:


壹是全球變暖導致大氣能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極端降水事件在全球范圍內趨多趨強,副熱帶高壓北抬等現象使得水汽得以更深入西北內陸,改變了區域降水格局。

贰是地域特性放大災害,西北多山地丘陵地形,強降水易迅速匯聚形成山洪,沖擊下游城鎮,而城鎮多位於河谷地帶,承災體(人口、建築、基礎設施等)高度集中,易形成災害鏈。

叁是下墊面改變加劇風險,城市化進程中的地表硬化、河道侵占、排水系統能力不足等問題,削弱了自然調蓄功能,放大了極端天氣的致災效應,讓內澇等次生災害更易發生。

NBD:西北城市(如蘭州)的氣候脆弱性表現為哪些特征?這些特征是否使得西北城市對極端降水的敏感度更高?

黃建平:西北城市的氣候脆弱性具有典型性,主要體現為叁類:第壹類是自然條件先天不足。降水集中且變率大,易發生旱澇急轉;地處河谷盆地,地形抬升作用顯著,暴雨更易引發山洪;生態本底脆弱,土壤保水能力差,遇強雨更易形成徑流與地質災害。第贰類是社會經濟承災能力弱。部分基礎設施設防標准基於歷史氣候,難以應對超越歷史極值的極端事件;快速城市化擴大了承災體暴露度;部分區域防災減災資源和能力相對有限。這些特征相互疊加,顯著提高了西北城市對極端降水的敏感度。第叁類是應對極端暴雨能力弱:老城區排水系統標准不高,應對極端暴雨比較吃力。所以壹旦下大雨,就容易出事。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壹頁123下壹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