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地产为何比你想象的更安全

(加西网综合)关于房地产泡沫和市场过热的头条新闻,可能让人觉得加拿大房地产市场摇摇欲坠。但喧嚣之下,坚实的基本面使市场比批评者所言更具韧性。




从强劲的移民趋势和保守的贷款规则,到稳定的就业市场和紧张的住房供应,多重因素共同构筑了抵御市场骤然崩盘的缓冲。以下是加拿大房地产可能比表面看起来更安全的19个理由:

  • 保守的抵押贷款标准

得益于严格的抵押贷款压力测试和收入核查要求,加拿大的贷款环境远比许多国家严格。购房者必须证明自己有能力承担更高利率才能获得贷款资格,这降低了借贷成本上升时的违约风险。这些保障措施还防止了由高风险信贷引发的投机性购房热潮。

  • 强劲的移民驱动需求

加拿大移民政策每年吸引数十万新移民,为各大城市及中小社区创造稳定的住房需求。这种持续涌入的移民潮有助于维持房产价值,即使当地经济放缓亦然。新居民初来乍到多选择租房,推高租赁市场需求,随后逐步转向购房置业,从而支撑长期增长。鉴于移民配额持续保持高位,需求压力短期内不会消退,这为房产价格构筑了天然保护网——若无此支撑,房价在市场下行时将更易承压。

  • 慢性住房供应短缺

加拿大房地产价格保持坚挺的最大原因之一是供应不足。分区限制、冗长的审批流程以及建筑劳动力短缺,导致新建住房无法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即便在市场放缓时期,可售房源的根本性短缺仍支撑着房价。而在多伦多温哥华等城市,可开发土地的稀缺性更形成额外压力。这种供需失衡意味着即使销售降温,房价往往趋于平稳而非直接崩盘,使市场崩盘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 稳定的银行体系

加拿大银行业常年位列全球最安全银行体系之列。加拿大“六大银行”受严格监管,保持雄厚资本储备,历经多次金融危机仍能安然无恙。这种稳定性降低了信贷突然冻结或大规模止赎潮的风险——这两种情况在安全性较低的市场中都可能引发房价崩盘。金融机构监管办公室(OSFI)的严格监督确保贷款机构保持审慎态度,这不仅保护了银行自身,也保障了房主的权益。

  • 低止赎率

以全球标准衡量,加拿大抵押品赎回权丧失率始终处于极低水平,即便在经济放缓时期亦是如此。严格的贷款标准意味着较少借款人过度举债,且抵押贷款拖欠率历来维持在1%以下。当房主出现还款困难时,贷款机构通常会制定还款计划而非直接收回房产,这进一步避免了大量困境房产涌入市场。这种情况与抵押品赎回权丧失潮导致供应过剩、价格暴跌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 长期持房理念

在加拿大,房地产往往不被视为投机性快速转手,而更倾向于长期投资。多数业主计划居住数十年之久,这使得市场低迷时恐慌性抛售现象较少。这种文化特质有效抑制了市场波动,降低了房价骤跌的可能性。即便投资者也倾向于采取买入持有并出租的策略,而非追求高风险短期收益。这种重视稳定性而非快速获利的理念,通过维持交易量平稳,使市场在环境变化时仍能保持韧性。

  • 必要时政府应介入

加拿大政府历来在房地产危机升级时及时出手干预。疫情期间推行的按揭延期政策及首次购房者激励措施,彰显了政府在市场动荡时稳定局势的决心。尽管并非每次干预都尽善尽美,但这些措施既能为业主争取缓冲时间,又能防止房价骤跌。联邦与省级计划的协同运作构筑了多重安全网。



  • 次级市场人口增长

尽管多伦多和温哥华等大城市备受瞩目,但加拿大中小城市正经历快速增长,这往往源于居民为寻求更实惠住房而迁移。从哈利法克斯到基洛纳的这些次级市场,使需求更均衡地分布于全国。这种地域多元化意味着某一地区增速放缓未必会引发全国性危机。随着更多人口迁往中等规模城市,传统热点地区之外的住房市场正趋于稳定,呈现出增值平稳、波动较小的态势,这进一步降低了加拿大房地产市场的整体波动性。

  • 强劲的租赁需求

加拿大各地租赁市场持续异常紧张,这得益于移民潮、年轻一代推迟购房以及供应有限。即便房产销售放缓,房东仍能从强劲的租金收入中获益,这有助于维持房产价值。投资者若能获得稳定现金流,便更倾向于避免亏损抛售,这使得更多房产在市场低迷期不流入二手房市场。在众多城市空置率低于2%的背景下,租赁需求如同缓冲器,既支撑着个体房东的收益,也为整个住房市场抵御剧烈价格调整提供了保障.

  • 多元化的经济基础

加拿大经济并非依赖单一产业,这有助于保护房地产免受特定行业衰退的影响。资源丰富的省份、科技中心、制造业区域及服务型城市共同构筑了均衡的国民经济。这种多样性意味着当某一区域出现放缓时,其他地区可抵消其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卡尔加里等城市虽面临石油市场挑战,但多伦多的金融业或温哥华的贸易网络仍能保持繁荣,持续创造就业机会并吸引人口流动,从而避免整体市场同步崩溃。

  • 历经衰退仍具韧性

过往经济衰退表明,加拿大房地产市场往往比许多其他市场更快复苏。虽然可能出现暂时性价格下跌,但通常会迅速反弹,这得益于稳定的需求和受控的贷款政策。即便在重创美国房市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加拿大市场也基本保持完好。这一历史表现令国内外投资者信心倍增,进一步强化了加拿大房地产作为更安全投资选择的认知。

  • 海外投资者关注度

尽管近期出台了针对海外买家的限制措施,国际投资者对加拿大房产的兴趣依然旺盛,尤其集中在主要城市。许多人认为加拿大政治稳定、经济可靠,是长期投资的理想之地。虽然国内需求主导着市场,但外国买家往往瞄准高端房产,注入的资本有助于支撑建筑业及相关产业。即使规则收紧,外国需求仍通过分散买家群体、降低对本土经济状况的依赖发挥稳定作用,使市场急剧下滑不易失控蔓延。

  • 谨慎的建筑业增长

与某些国家在繁荣时期过度建设不同,加拿大建筑业往往更谨慎地扩张。开发商面临严格的审批流程和融资要求,这限制了大规模供过于求的风险。这种稳健的步伐意味着当需求放缓时,不会出现大量空置房屋拖累房价的情况。尽管批评者认为这加剧了住房短缺,但其优势在于市场更稳定,因投机性过度建设导致崩盘的可能性更小。


  • 关键地区就业市场强劲

加拿大主要住房市场得益于当地经济的强劲支撑,金融、科技、医疗、教育及政府部门就业形势稳定。这些高就业率行业为房主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基础,降低了大规模违约风险。即便全国失业率上升,渥太华、多伦多和温哥华等城市往往能凭借多元化高薪产业更好地抵御冲击。强劲的劳动力市场意味着更多人能够持续偿还房贷,从而保持低止赎率并维持房产价值。

  • 抵押贷款摊销灵活性

加拿大抵押贷款通常附带灵活条款,允许房主在困难时期调整还款额、进行再融资或延长摊销期。这种适应性使房主在财务状况变化时更容易避免房屋被没收。贷款机构往往会与借款人协商重组贷款,而非立即启动收回程序。此类选项的存在不仅保护了个人房主,更通过防止不良房产突然涌入市场,为整体住房市场提供了支撑。

  • 家庭财富增长

过去十年间,得益于房产价值上涨、股市表现强劲以及严谨的储蓄习惯,许多加拿大家庭的净资产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些积累的财富如同财务缓冲垫,使房主更能应对意外开支或暂时性收入损失。这也意味着更多人能够更快偿还抵押贷款,降低利率上调带来的风险。随着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增强,经济放缓期间出现大规模被迫抛售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

  • 政府支持的抵押贷款保险

加拿大抵押贷款与住房公司(CMHC)及其他保险机构为贷款机构提供高比率抵押贷款的损失保障,使其在不确定时期仍愿提供信贷。该体系确保借款人违约时风险得以分散而非集中。对市场而言,这意味着融资渠道更具稳定性,有助于在经济低迷期维持交易活跃度。抵押贷款保险还形成额外的约束机制——受保贷款必须满足严格资质标准,从而间接增强住房市场的整体健康度。

  • 城市密度化趋势

加拿大城市正稳步推进高密度住房建设,从公寓到混合用途开发项目。这种转变不仅增加了住房供应,还使需求分散到不同物业类型和价格区间。无力购买独立屋的买家仍可通过小型单元进入市场,维持市场活跃度。同时,城市密度提升使城市更宜居且经济活力增强,持续吸引投资。通过住房存量的多样化,城市区域能够更好地应对需求变化,避免剧烈价格波动。



  • 对住房所有权的文化重视

拥有住房深深植根于加拿大文化,许多人将其视为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和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这种普遍的渴望支撑着经济周期中的需求,人们优先考虑为首付储蓄并维持抵押贷款。即便在市场低迷时期,这种文化层面的购房诉求也使交易量不会完全崩溃。加之强劲的移民潮和稳定的融资体系,这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使其远比其他地区更不易遭受崩盘冲击。

ref:https://www.msn.com/en-ca/money/finance-real-estate/19-re...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已经有 3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注:
  • 地产及投资版面的文章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请谨慎!
  • 温哥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或许可,严禁转载或摘录
  •  延伸阅读
    北京为何如此忌惮"堤丰"中导系统? 冯玉祥拥42万大军仅次蒋介石 为何是最先垮台
    特朗普与莫迪为何"翻脸":诺贝尔奖和一通电话 董璇结婚给张维伊家亲戚送金子,下嫁为何如此卑微
    莫迪为何进津却不入京,背后的"特朗普因素"等观察重点 中国政府为何要为电动汽车热潮"降温"
    同为"疯魔"男主被忌惮封印,《献鱼》为何比《念无双》爽点更爽 上合峰会关键细节 党媒为何不报?
    为何中国人总是沉迷于管不了的"宏大叙事"? "川普死讯"为何疯传?记者公开行程表 吸300万人观看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
    评论1 游客 [山.此.其.御] 2025-08-30 11:22
    是你想多了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