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迹象:疫情过后,中国这现象越来越多
投资模式转向消费模式,通过提高个人收入与内需拉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疫情以来,特价现象越来越多。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调整。疫情初期,严格的防控措施导致供应链中断、消费需求锐减,许多行业陷入停滞。然而,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优化调整,经济复苏进程加速,但一种显著现象随之显现:特价商品和折扣促销在各行各业中愈发普遍。
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家电、汽车,甚至食品和服饰,降价潮席卷而来,成为消费者日常体验的一部分。根据麦肯锡的中国消费者报告,市场波动促使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通过严格取舍维持生活质量,这直接推动了折扣零售的兴起。
在零售领域,这一现象尤为突出。量贩零食门店品牌迅速转型,推出“省钱超市”模式,将零食品类扩展到日用品和生鲜,抓住“省钱”核心吸引力。传统零食巨头也收购折扣零售品牌,进入“爱折扣”赛道。
特价现象蔓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行业顺势而为的表现。疫情后,消费者行为发生深刻变化:线上折扣平台如唯品会,2023年销售额达1084亿元,其中75%为服饰类商品,显示出品牌折扣生意的稳健增长。线下奥特莱斯服饰折扣也在扩张,反映出服饰业折扣化的猛烈趋势。
汽车市场同样深受影响。库存积压成为特价新车的主要原因。经销商为完成销售目标,往往制定高生产计划,但市场需求波动导致库存压力增大。在车型更新换代前,老款车型大幅降价促销。例如,2025年上半年多家车企推出限时特价,吸引消费者目光。这不仅缓解了资金回笼问题,也刺激了消费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以来汽车销量回暖,但平均售价有所下降。2025年1-7月,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2.2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1.9%。常规燃油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6万元,降价力度达到9.1%。1-7月,总体乘用车市场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2.1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1.3%。这些数据体现了特价策略的广泛应用。
餐饮和快消品领域亦不例外。咖啡店推出9.9元特价咖啡,奶茶店甚至出现1元促销;肯德基和必胜客分别推出9元早餐和29元披萨。这些举措源于疫情后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的提升。
从宏观视角看,这一现象源于供需失衡。疫情中断了全球供应链,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产能恢复较快,但需求复苏滞后,导致供给过剩。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希望推动消费进入复苏轨道,但充满挑战。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疫情后特价商品增多反映了经济复苏中的供需失衡与消费者信心下滑,是潜在的通缩迹象。这一现象推动价格下降,压缩企业利润,需警惕衰退风险。减少特价现象需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从一、疫情以来,特价现象越来越多。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调整。疫情初期,严格的防控措施导致供应链中断、消费需求锐减,许多行业陷入停滞。然而,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优化调整,经济复苏进程加速,但一种显著现象随之显现:特价商品和折扣促销在各行各业中愈发普遍。
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家电、汽车,甚至食品和服饰,降价潮席卷而来,成为消费者日常体验的一部分。根据麦肯锡的中国消费者报告,市场波动促使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通过严格取舍维持生活质量,这直接推动了折扣零售的兴起。
在零售领域,这一现象尤为突出。量贩零食门店品牌迅速转型,推出“省钱超市”模式,将零食品类扩展到日用品和生鲜,抓住“省钱”核心吸引力。传统零食巨头也收购折扣零售品牌,进入“爱折扣”赛道。
特价现象蔓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行业顺势而为的表现。疫情后,消费者行为发生深刻变化:线上折扣平台如唯品会,2023年销售额达1084亿元,其中75%为服饰类商品,显示出品牌折扣生意的稳健增长。线下奥特莱斯服饰折扣也在扩张,反映出服饰业折扣化的猛烈趋势。
汽车市场同样深受影响。库存积压成为特价新车的主要原因。经销商为完成销售目标,往往制定高生产计划,但市场需求波动导致库存压力增大。在车型更新换代前,老款车型大幅降价促销。例如,2025年上半年多家车企推出限时特价,吸引消费者目光。这不仅缓解了资金回笼问题,也刺激了消费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以来汽车销量回暖,但平均售价有所下降。2025年1-7月,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2.2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1.9%。常规燃油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6万元,降价力度达到9.1%。1-7月,总体乘用车市场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2.1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1.3%。这些数据体现了特价策略的广泛应用。
餐饮和快消品领域亦不例外。咖啡店推出9.9元特价咖啡,奶茶店甚至出现1元促销;肯德基和必胜客分别推出9元早餐和29元披萨。这些举措源于疫情后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的提升。
从宏观视角看,这一现象源于供需失衡。疫情中断了全球供应链,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产能恢复较快,但需求复苏滞后,导致供给过剩。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希望推动消费进入复苏轨道,但充满挑战。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