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 "85后"陈天石与6000亿寒武纪:从象牙塔到A股之巅
2020年3月,寒武纪申请科创板上市的招股书披露,让市场哗然:三年累计亏损16亿元。这家被视为“中国AI芯片第一股”的公司,虽然拥有中科院背景和明星投资团队,但持续扩大的亏损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谁能想到,五年后的2025年8月,寒武纪不仅实现了单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的惊人业绩,其股价更是突破1500元大关,一度超越贵州茅台
成为A股新一代“股王”。
这背后是一位40岁的科学家企业家如何将技术理想转化为商业成功的传奇故事。
芯片奇才
陈天石1985年生于江西南昌,成长于一个重视知识探索的家庭——据其早年访谈提及,父母均为工科背景,家中藏书涵盖计算机原理、电子工程等领域,这种环境使他自幼对硬件设计产生兴趣。
16岁时,陈天石凭借数学与物理学科的突出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成为当年该班级最年轻的学生之一。
在中科大期间,他师从着名计算机科学家陈国良院士与姚新教授,前者是国内并行计算领域的开拓者,后者在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领域造诣深厚。
同一时期,其兄陈云霁的技术轨迹与他高度契合——陈云霁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4岁获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学位。
兄弟二人在团队内部提出“AI芯片”研发构想,主张通过硬件架构创新,解决深度学习算法在通用芯片上运行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
而这一构想在当时面临双重挑战:一是技术层面,需突破传统架构的逻辑设计框架,建立全新的指令集与计算单元;二是市场层面,AI应用场景尚未明确,专用芯片的商业化路径难以预判。
为推进研发,团队申请中科院“先导专项”支持,获得研发经费,在计算所一间实验室开展工作。
2015年,陈天石主导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寒武纪”),公司注册地位于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注册资本1000万元。
公司名称“寒武纪”取自地质年代名称,象征“智能计算领域的技术爆发”,核心业务定位为“AI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以及基于芯片的解决方案提供。”
寒武纪的早期发展采取了“技术授权”模式(IP授权)。2017年,华为发布其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970,为这颗芯片提供AI算力的NPU,就来自寒武纪的1A处理器。这一合作让寒武纪声名鹊起,也验证了其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登陆A股
2020年3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受理了寒武纪科创板上市申请。招股说明书中首次揭示了这家明星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市场为之哗然。
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和4.44亿元,而净亏损分别高达3.81亿元、4104.65万元和11.7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6亿元。
陈天石选择了科创板的第二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尽管财务状况不容乐观,但寒武纪的股东阵容却堪称豪华。
招股书显示,公司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中科算源(持股18.24%,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全资持股)、艾溪合伙(持股8.51%)、古生代创投(持股6.19%)。
此外,阿里创投持股1.94%,科大讯飞持股1.19%,联想创投等知名机构也在股东名单中。
IPO过程中,陈天石面临的另一大质疑为是否过度依赖少数客户。
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0.00%、99.95%和95.44%。特别是2019年,公司对客户A的销售额达到2.08亿元,占当年总收入的46.65%。
上市前夕,寒武纪还经历大客户流失的挑战。2018年,华为海思启动AI芯片自研计划。2019年3月,华为在P30系列手机发布会上,正式推出搭载自研达芬奇架构的麒麟980芯片,宣布终止与寒武纪的终端IP授权合作。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