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坠机谜踪 寻找"二战"失落山林的盟军战机

当年一同消失的,还有战机搭载的具体的人,以及他们与这世间丝丝缕缕的联系。
“THE FOURTEEN MOUNTAINS”是一支中美民间合作的探险队,团队成员长期在山间寻找“二战”期间失踪的盟军飞机。
他们收集民间线索,再就着“驼峰航线”按图索骥,跋涉山中密林,搜寻破损零件,核实档案细节,打捞出那些尘封于时间里的人和事。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现世的人们钩沉、拾遗,让原本一同陨落的历史重现眼前,发现原来除了战争本身的残酷,还有那些真实发生的援助和人性中不言自明的善意。
埃德温·维岑伯格(Edwin J. Witzenburger)隶属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即国内俗称的“飞虎队”,1945年3月5日,这名作战经验丰富的少校再次从越南河内市旧法国博物馆上方飞过,扫视投弹成果:原本闪烁的金色圆顶已经消失,仅剩底层和二楼烧焦的残骸。
他在回忆录中描述了这场针对日军侵占地区军事总部的突袭——小日本(”Nips”)总是栖身于民居甚至医院和学校的保护中,借此免受空袭。而此次投弹精准无误,完美避开了民居,正当他在匆匆一瞥中得意时,机身突然摇晃,他成了队伍中第一个被敌人地面火力击落的人。
他在跳伞后看着静止的大地——降速慢得够他等日军集合了,他试图抓住伞绳加速,发现开伞索的D型环还握在手中,他本应该扔掉才能腾出手去控制降落伞的降速和落地,“该死,但我拿着这个真聪明。它会成为一件很棒的纪念品”,随即他意识到还有更紧迫的事,才把D型环扔了。
十天之后,他在机缘巧合下与法国空军科格尔中尉(Lieutenant Coguard)飞往中国云南省蒙自市的飞虎队基地。临降落,飞机快速倒转、以70度俯冲钻过云洞,他一度觉得机翼会被折断,最终科格尔凭借近乎顽强且卓越的驾驶技术,最后让那架服役超20年、没有刹车的“老爷机”Potez-25横在了跑道上。
“他是个英俊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能力有着只有法国人特有的自满自信。”埃德温·维岑伯格写道,科格尔出身于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他曾骄傲地展示过父母的照片,还有一张女友的,“他相信她会一直等待他回到深爱的法国”。
很快,科格尔离开了蒙自,伴随Potez-25呼啸而过,埃德温·维岑伯格注意到它的一小块蒙皮(相当于飞机的“皮肤”)在空中撕裂了,那块布满裂纹的布料飘到他的身旁,像一个不祥之兆——科格尔和他的老爷机自此失联。直到80年后,谜底才逐渐浮现。
一
2024年11月,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三岔河村的一个小院前,一根随手扔在土灶旁的吹火管引起了王健的注意。他上手一拎,异常地轻和硬,“明显是一个质量很好的铝合金或者不锈钢”。他从村民口中得知,这是其祖辈多年前在山上一坠机处捡的,但知晓地点的人基本去世了。
王健对坠机零件的敏锐意识,源自他与团队“THE FOURTEEN MOUNTAINS”对二战盟军坠毁飞机的长期搜寻。
该公益项目名为“重返驼峰”,因为搜寻绕不过当时盟军用以运输物资的“驼峰航线”——1942年5月,中国最后一条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线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为了向中国输送物资,中美开辟了一条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昆明的航线,它需穿越喜马拉雅山南段多座山脉,连绵雪峰及高低起伏的飞行轨迹形似驼峰,驼峰航线由此得名。
这条航线下的峡谷也被称为“铝谷”。飞虎队遗孀奇克·昆因(Chick Quinn)在个人出版的《铝谷》(“The Aluminum Trail”)中描述航线主要途经地时写道:“几百架飞机的残骸散布在陡峭的山崖上和峡谷中,飞行员甚至可以根据金属的反光以及坠毁飞机冒出来的烟指引航向。”
1944年6月,云南蒙自机场扩建,一方面保障驼峰航线物资运输,另一方面也成为了飞虎队南下作战的中转枢纽。
王健在研读完大量二战档案材料后,与飞行员对照卫星地图模拟作战航线,将寻机地点锁定在中越边境的云南红河州金平县周边地带,距离当时扩建的蒙自机场(今蒙自市新安所街道)约130公里。2024年5月,他们开始在金平展开实地搜寻,并在三个月内找到了第一架飞机。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