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如何打工?"如此打工30年"

工卡。


新京报:这些密集排列的纸片是做什么的?

占有兵:这是工厂的打卡区。

新京报:相当于现在的“钉钉”……

占有兵:当时的打卡方式就是点名,后来变成了这种。每个人一张卡片,正面打15天,反面打15天,每天要打六次——早、中、下午、晚上、晚上加班、晚上下班。人事的考核员每月就根据这个计时。工人每次来找自己的名字很麻烦,后面的人还会催你,于是大家会用黑色记号笔编号。

这就不得不提以前“流水线”似的工作方式。一个成品不可能只有一道工序,一旦这个“流水线”开动起来,线上的每个人都要同时工作。这意味着哪怕其中有一个中途想上洗手间,都需要找人代班才能去。线上有个专门的岗位叫“助拉”,这个岗相当于一个“万金油”,他/她每道工序都会,专门负责暂时顶替有突发情况的人。



卡、证。

今天的我们已经几乎无法直观感受到,一个流水线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手段来控制人的行为的。需要临时离开的员工需要领到“离岗证”才能出去。一般一条30多人的流水线上,最多只分配两张“离岗证”,并且还会规定上班后一小时、下班前半小时不能使用。因为这种走动的机会很稀缺,不少工人当时上工期间尽量少喝水。这也是为什么生产线上会有大量的结石患者的原因。

新京报:这个“离岗证”上还写着具体的名字。

占有兵:是的,这个是这条生产线上那个“拉长”的名字。拉长下面才是那几个“助拉”。图片中的“休息证”“流动卡”都是类似的功能。

这个“新员工证”也很有意思。新来的员工一般会胸前挂这张牌子,说明这是工厂里最新来的员工,“最容易犯错的人”,需要“重点关注”,他/她做的产品也需要特别跟进。




加班卡。

新京报:这还有“加班卡”……

占有兵:这是当时一个员工记录的他在一个月中每天加班的时长。像2号是那个月的节假日,加了10个小时,正常工作日一般8小时后再加2个小时。最后这里的1.5倍是指,周中1.5倍加班费一共22个小时,周末2倍加班费一共40个小时。

新京报:这上面好像没有看到相关的盖章或审核的标识,如果有编造怎么办?

占有兵:这一般是工人自己留存的,他们为了发工资的时候核对自己领到的钱有没有少,他们不放心工厂会不会骗自己的工时。这相当于“底账”。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北京为何如此忌惮"堤丰"中导系统? 打工牛马,为什么痛恨飞机WiFi?(图
    董璇结婚给张维伊家亲戚送金子,下嫁为何如此卑微 阿富汗6.1级地震已致610人死亡 损失为何如此严重
    行程披露!普京在华停留如此之久,实属罕见 胡锡进:美女总理被罢免,泰国总理为何如此高危?
    遭酸"大S小孩非你亲生" 汪小菲新妻子如此回应 希腊打工15年的我,告诉你有多"卷"
    时间是我们唯一拥有的,而它却如此无情无义 全民社保大讨论,以前我们有太多误解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