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成英特尔最大股东,暴露一种新战略逻辑

这是非危机背景下,美国政府第一次以股东身份介入高科技产业。自由与干预的边界,仿佛被轻轻推开。


撰文丨一娴

8月22日,美国财政部罕见地出现在英特尔的股东名册上:9.9%的股份,近89亿美元的资金,再加一份5年期的认股权证。由此,美国联邦政府成为英特尔的最大股东。

对一个以“自由市场”自居的国家来说,这一幕无疑令人意外。

但背后的理由并不复杂。英特尔不仅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关键节点,还是美国军工体系、人工智能运算、能源与通信安全的战略支柱。换句话说,它被视为“不能失败”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美国政府不再用“市场失灵”“企业破产”这些传统理由介入,而是用“国家安全”来正当化股权干预。这是一种新的逻辑,它把经济竞争直接纳入国家安全范畴,也因此改变了人们对自由市场边界的想象。

01

在美国,市场自由是一种信仰,一块镶嵌在制度殿堂里的基石。亚当·斯密的影子在每一次政策辩论中若隐若现,提醒人们“政府的手必须克制”。纵使大萧条、二战、石油危机、金融危机接连到来,政府都倾向于通过税收、补贴和金融监管来应对,极少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企业的股东册。

英特尔不同,它不是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不是金融危机里的通用汽车,而是半导体的标志性企业。如今,美国政府以“非救助”的理由入股,不再是临时托管,而是一种长期性的参与。这是非危机背景下,美国政府第一次以股东身份介入高科技产业。自由与干预的边界,仿佛被轻轻推开。

有人调侃:“这不是美国版的‘公私合营’吗?”不是“国有化”吗?“美国的自由市场理想褪色了”……在中国语境里,这些意味深长的词汇,让人浮想联翩。

有人甚至反问:“美国还是自由市场经济吗?”——这种夸张的疑问,说明了美国财政部入股英特尔的特殊性。至于这是否会撼动美国自由市场的根基,还需要放到历史与制度的脉络中去观察。

02

在美国历史上,政府一旦进场救企业,总是强调“临时客串”。

1979年,为了救克莱斯勒,美国政府提供了15亿美元联邦贷款担保,并附加严格的自救条件。最终,克莱斯勒提前还清贷款,成为制度“例外”的成功案例。

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政府一度以注资495亿美元换取持有通用汽车61%的股份;同年,AIG被接管,美国财政部成为大股东。但随着危机散去,这些股权最后悄然卖回市场,美国政府恢复旁观者身份。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大而不能倒”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2008年金融危机中,它们濒临破产被美国政府接管,本意是“临时措施”,结果一“临时”就是17年,期间利润上缴美国财政部。尽管近年一直在讨论私有化,但仍停留在争论阶段,“两房”被视为美国“半国有化”的企业。

而英特尔并没有到生死一线,却被视为“不能失败”的战略资产。这种股东身份带来新的疑问:人们担心,从此,凡是冠上“国家安全”的产业,美国政府是否都可能顺理成章地持股?——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谁能保证它只飞出一只小鸟。

资本市场也随之产生担忧:英特尔靠的是研发突破,还是美国财政部的兜底?如果答案越来越模糊,那么市场自由的信念就会动摇。魔盒的可怕之处,不是灾难瞬间降临,而是温水煮青蛙般地,让秩序悄然松动下滑。

03

对此,美国并非没有防线。

第一道是司法。1952年朝鲜(专题)战争中,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了保障军工生产,下令国有化全美钢铁厂,把它们交给联邦政府运营。结果美国最高法院在扬斯敦钢铁公司诉索耶案(Youngstown Sheet & Tube Co. v. Sawyer,又译“杨斯顿钢铁公司总统权限案”)中,以6:3判决总统违宪,强调行政权不能凌驾于国会立法和私有产权之上。这个判例成为美国司法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之一,它关住了“总统不可随意接管企业”的闸门。

第二道是历史惯例。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危险的时刻,美国财政部短暂接管通用汽车和AIG,也都以“临时救助”为前提。随着危机缓和,这些股权陆续抛回市场,美国政府恢复旁观者身份。正因如此,美国社会习惯了把这些举动看成是“破例”,而不是“常态”。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美祭新令 限制三星SK海力士英特尔在中国制造晶片 英特尔宣布 57亿美元到账 投资者先炸了
    英特尔昨晚收到现金了!川普政府正式入股10% 英特尔曾与受制裁中企合作 福布斯曝名单
    加州州长抨击特朗普与英特尔的交易:把我恶心坏了 特朗普政府成英特尔大股东,加州长:让我恶心透了
    “没花1毛钱”入股英特尔 川普:我将整天进行类似交易 特朗普:将努力达成类似政府入股英特尔的交易
    效仿英特尔协议 美国主权财富基金或入股更多公司 入股英特尔还不够 白宫:未来将进行更多交易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