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接管子宫:女性的生育困境能解开吗?

▲电影《I Am Mother》剧照


最重要的,是家庭关系的重构。当一个孩子不必由人类生育,不必体验从母亲产道拥挤而出的痛苦,也不必通过哭声刺激母亲产生泌乳素、催生母乳的时候,亲子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

或许,你会说养子与养父母之间也没有这样的生理链接,难道就不能有亲如己出的家庭关系了吗?当然不是。这里最大的不同点,是个例与批量的差异。

机器人规模性生子,久而久之,绝大多数人类都拥有一个机器人妈妈。每个孩子不再拥有独特的母亲,他们的母亲是工厂批量生产的、长得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可能只有型号差异,几十亿人类仿佛生在同一个地球,也共有同一个妈妈。

我们猜测,这种集体性的出生记忆,叠加生理链接的缺失,会让他们淡漠与生母之间的关系。

而随着机器人妈妈再进化,女性群体也可能会习惯将哺乳、喂饭、陪伴孩子的事情交给机器人。她们或许不再经历见证孩子的成长,比如孩子学会微笑、喊妈妈、爬行、站立、跑步等人生诸多的“第一次”。

生母与孩子的人生,仿佛因为机器人的出现,交集甚少、近乎平行。

总的来说,婚姻、亲子关系都会被重新解构。人心,仿佛也因为血肉不再交流而变得疏远,那或许是一个冷漠的孤独世界。

当然,以上纯属推测,也极可能会有其它的发展情形,但如果人之初就缺乏人类从原始时候就具备的接触与爱抚感知,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大街的机器人妈妈,那么,亲密关系又该如何建立?



结尾

有一句话叫“你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同样,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在生养孩子的某些阶段,也很难同时感受到拥有孩子的“意义”和养育孩子的“快乐”。

我们有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趋利避害。比如,在生孩子的过程里让自己更舒服一些,选择用技术减缓生育的痛苦。

但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如影随形,如果未来机器人可以规模化产子,让生产环节的疼痛消失,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在养育环节多多参与,让每个孩子的童年变得更个性化一些。

毕竟,机器人只是工具,而工具,永远代替不了人类的母亲。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特朗普宴请科技大佬,唯独少了马斯克.... 机器人"1细节"惊艳科技圈 马斯克野心曝光
    《纽约客》丨人工智能要来接管文化了 诱惑太大,中国科技巨头"忤逆"圣意
    尽管政府施压,中国科技公司仍望购买英伟达AI芯片 川普独漏马斯克!白宫宴请科技大咖,盖兹和库克受邀
    《金瓶梅》杨思敏版:一场情色外衣下的女性悲歌.. 女子收到近18万生育补贴,"政府发钱"是误读
    巴克莱:美股不便宜,但科技股不贵 网友称收到生育补贴近18万 上海医保:最高超19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