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务:中国模式 并不是美国议员说的"只会偷"
如今,就业岗位难找、工资停滞或下降,加之房价下跌(住房是大多数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中国消费者不愿消费。看到需求疲软,私营企业更不愿招聘和加薪。
中国当前的模式几乎注定经济增长放缓。北京制造出的恶性循环,让中国经济如今很难实现每年5%的增长目标,并且持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
同时,由于内需不足,中国高产能制造业的更多产品必须依赖出口,从而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中国目前的贸易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是五年前的两倍多。
北京面临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增长放缓可能使经济变得不够活跃,科技企业可能失去持续创新的能力或动力。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可能引发全球更严厉、更协调的保护主义,越来越多的国家可能效仿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设立关税壁垒。
但北京很可能会像以往应对各种挑战那样,战胜这些风险。中国已经开始意识到补贴过高的问题,并着手逐步退出。规模小、效率低的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
电动车行业已经在整合:自2022年以来,电动车制造商数量从57家减少到49家。现在,已有三分之一的电动车企业月销量超过1万辆,而三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四分之一。
至于保护主义,大多数国家会发现,在成本效益上,很难找到能替代中国出口商品的其他选择。还有一些规避关税壁垒的方式,比如通过第三国转运商品,或者像比亚迪那样在巴西和匈牙利等国设立组装厂。
中国官员似乎认为,较低的经济增长、通货紧缩以及贸易伙伴的不满,都是值得承受的代价。2020年,习近平表示,“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根本性地位……绝不能去工业化”。
当年,中国制造业在新冠疫情期间大幅提升医疗设备和消费品产能,应对危机。这一表态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中国的核心目标不是高速增长,而是自给自足和技术进步。
无法阻挡
面对中国科技和制造业的进展,华盛顿并没有袖手旁观。
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对“中国制造2025”的雄心感到震惊,于是重启了美国商务部中一度陷入沉寂的机构,动用庞大的官僚体系,试图切断中国获取关键原材料的渠道。
美方意识到,中国高度依赖西方的技术输入,比如尖端半导体和芯片制造设备,因此押注于全面封锁这些技术,认为这将大幅减缓中国的技术引擎。
这是一个跨党派的共识。2021年,拜登上台后继续执行特朗普的限制措施。事实上,拜登政府对高端芯片,尤其是人工智能所需芯片及相关设备的出口管控进一步加强。
然而,这些限制措施的成效至今仍不明显。
2018年,中国两家大型科技公司中兴和福建晋华在被切断美国技术供应后几乎倒闭。但那些更有能力的企业,在律师和游说人士的协助下,设法恢复了元气。
特朗普最近还取消了对英伟达AI芯片的限制,允许该公司再次向中国出售产品。
华为在2019年被美国商务部制裁后确实受到重创。但到了2025年公司宣布,上一年营收已经恢复至2019年水平。华为仍然是一家擅长生产5G设备和手机的企业,只不过现在还是中国领先的芯片创新企业之一,在替代美国产品方面投入了数十亿美元。
还有一些企业比华为应对得更好。
作为中国重要的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自2020年遭制裁以来,营收翻了一番。尽管在盈利能力方面仍远落后于台积电,但已经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成功制造出7纳米芯片——这在制裁初期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限制,也并未阻止DeepSeek的崛起,这家公司开发出的AI推理模型仅有少数硅谷企业可比。
DeepSeek的成功并不难理解。尽管中国的AI公司无法获得与美国同行相同的尖端芯片,但他们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成熟芯片和庞大的数据池,还有几乎无限量的廉价电力——这是美国企业所不具备的。
全球技术评估数据显示,中国的大型语言模型最多只比美国领先企业落后六个月,且这一差距正持续缩小。美国的技术限制并未阻止中国前进,反而引发了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编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当时震惊了美国,被视为美国在太空竞赛中的警钟时刻)”。
中国企业如今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对美国产品的依赖也远小于十年前。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