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消费者与快递的拉锯战

2025年7月7日,山东淄博,一名快递员在某小区内配送快递
接近摄氏40度的高温下,午后的保安室弥漫着一种倦怠。保安室旁是小区的快递收发集合站,一组智能快递柜立在后面,一张长条桌横在一旁,桌面上摞着几层快递,窗台上和地面的角落躺着些小件快递。
我问屋里唯一的一位保安,快递怎么找?他懒懒地回复,“自己找吧。”一辆快递车刚好停在小区前,快递员说,他现在送一件快递收入八毛五分钱,也可以选择支付每件五毛钱的成本放在代收点。相比于送货上门,他更愿意放在代收点,从业几年的经验告诉他,那意味着能派送多几倍的件,“能挣更多钱”,这也是他奔波的动力。
就在这个位于山东济南的居民区内,一件关于投诉快递的小事已经折腾张生一年之久。起因是张生有个快件找不到,他电话询问负责派送的快递员,对方在电话中辱骂他。此后经与快递公司客服、属地网点负责人、12345市长热线、济南市邮政管理局等多方交涉,张生认为他始终没得到想要的“交待”,“哪怕有个真实的人站在我面前道个歉”。张生提供的手机录音展示了其间的部分波折。
在张生忙于投诉和维权的一年里,快递行业发生着新的变化,快递巨头们的价格战如火如荼。“最后一公里”派送上门的成本横在消费者与快递员之间,成为越来越难以跨越的沟壑。同时,关于快递派送上门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但《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多处实地探访发现,仍有不少快递员在最后一公里选择放到网点或快递柜。
在“快递上门”这个生活细节的背后,是行业内卷、平台比拼。落在普通人张生头上的,只是他奔波一年后的感慨,“怎么就这么难?”

2024年12月12日,山东青州,工作人员在一家快递物流公司分拣作业线上忙碌
“谁也不想为小事较真”
“只要快递能找到,一般来说,谁也不会跟快递员较真。”回忆一年前的冲突,张生反复强调这一点。
2024年4月11日,张生跟一个快递员的部分通话录音展示了冲突的起因。张生有个快件找不到,他询问负责派送的快递员,对方反问快递单号,他表示不好查询,问对方报自己的手机号能不能查。快递员提出让张生找个年轻人帮忙弄一下,他表示,“如果你这都做不到,我要投诉你。”
紧接着,是快递员的辱骂,“你要怎么样,骂你又怎么样,好话跟你说半天,你动不动就说要投诉我,我干你一个快递就赚一块钱。”
这样的言辞激怒了张生。他今年56岁,住在山东济南一单位的家属楼,平时喜欢网购很多小玩意儿,以书本居多,单价大多不超过20元。作为1990年代的大学生,张生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