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战争悲剧归罪于男孩,成了日本的流行观点

1945年5月的银座
二、按照日本政治学家丸山真男的说法,日本战前天皇体制的集体无责任体制,造成了人们缺乏责任意识。
而在战后,拥有无限责任、统治日本20多年的裕仁天皇没有承担任何责任,那么民众自然也就开始推卸责任。
所以在战后日本形成了一种自我欺骗的荒诞画面,老百姓说被军部骗了,军部的又说上级骗了,但上级又是无责任的,那么追究战争罪责就成了一个死结,所谓的反思也就不了了之。
但从历史事实来看,最倾向于支持日本实施侵略战争的,恰恰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企画院产业部针对农山渔村实施了一项关于针对中国战争态度的调查,调查结论是中间阶层以上为了防止与华再起纠纷,支持坚持到底;而中间阶层以下,则希望早日停止。
1940年文部省针对接受征兵体检的20岁男子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越深的士兵,则越支持选择“无论多么艰苦,我们都要达到战争目的”。
但这些调查,在战后少被提及。
就这样,在战争记忆局限、集体责任缺失和中间阶层认知偏差的作用下,受害者视角深植日本记忆,错不在己的心态演化为普遍的苛责他人的思维惯性,以至于一遇问题就找替罪羊成了一种下意识的习惯。
今天,当日本人陷在失去30年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情绪正义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抨击清太的软弱是一种,像参政党一样想重回昭和时代又是一种。
但无论哪一种,历史都已经给过他们,这样选择的答案了。
今天的局面,其实早就有人预言了:
“面对战争,说一声受骗了就能心安理得的人,那么可能未来还会被骗。不过我觉得,现在他们已经开始被新的谎言欺骗了。”
——伊丹万作,日本导演,1900-1946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