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战争悲剧归罪于男孩,成了日本的流行观点

二、清太太自我了。


批评者认为,14岁的清太和他4岁的妹妹寄宿在西宫阿姨家时既没工作,也没为国家出力,少吃点饭是正常的。

但清太却因为这种不工作而赌气,离开大人的庇护,最终跟妹妹一起殒命,可以说他们一家都是被清太害死的。

清太垃圾论的主要支持者主要是年轻群体。

他们认为西宫阿姨在那样艰难的时局中,还能照顾亲戚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换做自己也不能做出更高尚的选择。

一言蔽之,就是年少不识西宫姨,而立方知真亲戚,阿姨何时负清太,都是清太太垃圾。

这种观点与年长一代的同情心态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一场关于清太与西宫阿姨孰是孰非的讨论,在《萤火虫之墓》相关词条下持续发酵。

当《萤火虫之墓》被简化为一场荒诞的家庭伦理剧,清太被重新解读为任性少年而非战争受害者时,不仅消解了原作试图传达的历史警示,更意味着公众的情感正在从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滑向对个体责任的孤立苛责。

它折射出了更深层日本社会心态的变化:

一种认为“弱者有罪”的冷酷逻辑,正悄然成为新的现实。



“和西宫阿姨一样,我也没有余力帮助别人,所以理解她的做法”。

弥漫在日本社交媒体的流行言论背后,与其说是抨击清太,不如说是恐弱心态的外显。

如果你有留意这两年的日本新闻,能感受到正在出现越来越多,视残障人士、老年人、低收入者以及外来劳工,视为社会负担和问题的露骨言论。

2016年,26岁的植松圣袭击了日本神奈川县相模原市一家智障人士设施,造成19名残疾人死亡,27人受伤。根据日本警察厅的说法,该起事件是二战以后日本最惨重的大规模屠杀事件。

谈及犯案原因,凶手说这是为了把社会从照顾残疾人困境中拯救出来。多年以后接受采访的时候,他仍然坚持这种这观点。

今天,虽然植松圣已经被判处死刑5年,但他在一些日本极端用户心中已经成了某种殉道者的存在。


最具代表性的厌老言论,绝对来自耶鲁大学日裔助理教授成田悠辅。

他在2019年和2021年,至少两次在互联网上发表了类似“解决老龄化的唯一办法就是老年人集体切腹”的言论。

这种残酷的建议,顺利让他登上了各国新闻头条,也让他备受批评,尽管他事后辩称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比喻,但日本一些激进的年轻人,还是认为他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这和此前老害(字面意思是年老的祸害,常在SNS上用于攻击老人)的说法同根同源。

同时针对福利政策的攻击也变得愈发激烈。

2013年至2015年期间,日本政府以“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为由,将针对低收入者的生活补助中食费、电费等生活费用的基准额最高下调。根据朝日新闻社论的说法,累计削减约670亿日元。

在日本多位评论员看来,这次削减低收入者保障是政客出于对民意的判断:

虽然2012年的数据显示,不正当领取金额仅占补助总额的0.5%,但当时电视节目和媒体,出于流量考量而频繁宣传“不正领取”现象,引发了广泛的恨意。

但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日本最高法院于2025年6月27日,首次认定政府下调最低生活补助标准违法,但人们仍在攻击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的懒惰。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