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战争悲剧归罪于男孩,成了日本的流行观点




日本,《萤火虫之墓》常被视为一种共同记忆的符号。

1989年8月11日,这部电影在院线上映三个月后,首次登上日本电视台“金曜ロードショー”,收视率达到20.9%。

自此以后,日本电视台多次选择在8月15日(日本称“终战日”,即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前后播放这部电影,使之逐渐成为日本人反思战争、纪念和平的文化符号。在一些日本文化研究中,它甚至被称为国民级的战后记忆触发器。

然而,这种效力正在消散。

2025年是日本战败80周年,《萤火虫之墓》在时隔七年后重回电视荧屏。但许多观众已不再通过清太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思战争,而是将悲剧的责任归咎于一个少年的任性。

这种转向,令人不安。



“1945年9月21日……就在那一天,我死去了。”


14岁的清太在神户车站被人发现时,身上唯一的遗物,是那只破旧的糖果盒——装着妹妹的骨灰。人们草草收殓了清太的尸体。那只糖果盒,被遗弃在路边。

《萤火虫之墓》的故事,就从清太的灵魂视角开始。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