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电视剧40集上限、开放境外题材本土化改编……"广电21条"激发创作活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日前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被称为“广电21条”,提出包括改进电视剧集数和季播剧播出间隔时长、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等,还支持全球优秀IP本土化改编,同时改进电视剧内容审查工作,推出“边审边播、边改边播”试点。
这些新举措在此时推出,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又将给电视荧屏,尤其是电视剧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一份重磅文件,“点燃”了影视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日前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被业内称为“广电21条”,旨在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传播。“广电21条”一经推出,行业反响热烈。

《若干举措》打破原有行业的一些政策的限制,更注重从行业实际出发,强调要多措并举加强内容建设,增加优质广电视听内容供给。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胡祥表示,这一改革积极适应了媒介形态与观众审美特点的双重变化。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胡祥:比如说在现在媒介形态急速变化的当下,特别是在短剧、游戏、直播这些新业态的冲击下,观众的审美特点和心理也在发生急速变化,传统的电视剧行业面临着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要进一步通过顶层的设计释放行业的生产力。
《若干举措》直击痛点,松绑长度频率,释放创作活力。举措中规定,今后电视剧创作将适当放开40集上限,这一政策将为优质长剧打开创作空间。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胡祥:关于超长剧的回归,一方面就像刚才所说的,它遵循的是电视剧艺术创作的本身的规律,电视剧长本身就是它的很重要的一个艺术特征。特别是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还有像时间跨度很大的年代剧等等,足够长,才能展现出复杂多变的历史时空,才能展现大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起伏,这样才能产生一种厚重的真实的历史感。超长剧的回归就是让这些题材的作品有了更舒展的表现姿态和表达空间,不用为了时长的限制大幅度的删减,牺牲艺术效果。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