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地揭"职业背债人"产业链 有人"200万买断人生"




在信贷市场的灰色地带,一群被称为“职业背债人”的特殊群体正迅速扩张。他们在中介机构的精心包装下,成为银行贷款诈取计划中的“完美工具”。近期,内地多地法院密集披露相关案例,显示这条产业链已形成严密分工:有人专门在网络发文“拉人头”,有人负责伪造资料及操作流程,而所谓“白户”则被推上最终背债的位置。部分专业团伙更已能套取银行数亿元资金。

3个月赚200万代价是老赖

媒体《第一财经》8月17日报道披露,来自粤西乡村的许明(化名)是其中一名职业背债人。他对记者直言,“3个月赚200万(人民币,下同),代价是成为老赖”。他自言初中毕业后进厂打工,收入有限,当看到网络上招募“白户”的广告时,以为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大不了就是坐不了高铁、飞机。这有点像父母辈下岗的时候买断工龄。我去做这个操作,200万买断人生。”



内地大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意图令每间公司甚至每个人都有信用纪录,若纪录不佳,则会业务、生活都会遇到种种不便。(资料图片)

所谓“白户”,是指徵信记录正常、没有房产、车辆或资产的人群。由于未曾向银行借贷,这些人往往拥有良好的信用纪录,因此成为中介眼中的“优质背债材料”。

被“包装”的身份

报道介绍,不少职业背债人原本只是失业工人或小微企业主。例如曾在工地打工的陶天(化名)表示,他因收入不稳定而被广告吸引,对方声称只要配合购房流程即可获得百万酬劳。中介为他伪造收入证明、社保记录,甚至办理银行卡与电话卡。“虽然知道可能违法,对征信不好,但还是抱着侥幸。”陶天回忆说。

另一名受访者孙玉(化名)则因餐饮业失败,急需资金周转,最终决定“破罐子破摔”,替一家公司背500万元债务,以换取200万元报酬。


这些人被中介流水线式操作后,从失意者被“包装”成有房、有收入、有公积金的“三有人员”。例如,许明和陶天被“设定”为工业公司财务经理,孙玉则被“塑造”为建设公司高管。

团伙化、标准化诈贷

据报道,职业背债案中往往涉及庞大的中介网络。介绍人、渠道商、操作团队分工明确,有人找房子、有人伪造工作纪录,有人则专门对接银行内部人员。

今年7月,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检察院披露一宗案件,一对夫妻名义上是背债人,实际背后却牵涉9人的“包装贷”团伙。同年8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亦披露,翟某某等4名中介在为多人伪造身份后,成功套取超过千万元贷款。浙江绍兴市检方则揭露过一个团伙,累计骗取银行逾2亿元。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台湾想成为AI产业链枢纽,电力够用吗? 9岁已参演上百部短剧,揭秘儿童演员"造星"产业链
    逮住一个南昌副市长,挖出一条灰色产业链 中国原料,墨西哥生产,美国洗钱 芬太尼跨国产业链
    点菜式虐杀如产业链!CNN曝中国血腥虐猫社群 15岁少年辍学后贩毒!揭青少年药物滥用黑色产业链
    临汾经济开发区微短剧产业高地:从无到有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司马南被控逃税 北京出手整治爱国网红产业链
    欧洲工业界人士:美关税政策冲击美欧合作产业链 中国APPLE产业链全线下挫 "果链三巨头"跌停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