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中国女性重塑婚姻 枕边人如同合伙人
她笑说:“跟妈妈住,让我感觉自己还是个小孩,想躺着就躺着,想翘腿就翘腿。”
沈丹蕾(左一)和老公育有一对儿女,哥哥姓周,妹妹姓沈。(受访者提供)
女性意识重塑婚姻形式 但还难以撼动婚姻地位
更豁达坦然的协议过程、把传统嫁娶婚俗简化、没有理所当然的家庭分工……拼婚、AA婚、两头婚等新型婚姻形式的兴起,离不开女性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崛起。
近年来接触多起拼婚和两头婚案例的北京植德(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桂芳芳受访时说,新型婚姻赋予了女性更大的话语权。以拼婚为例,这类婚姻若从消极角度看,是对社会的一种妥协;但从积极面看,“女性必须要有话语权,才有资格与对方谈契约,这正是女性权益的一种彰显”。
桂芳芳进一步说,中国女性以往在婚姻中讨价还价的空间较小,但当今社会越来越接受女性这么做,尤其男性和长辈也认同;这么看来,拼婚虽然带有几分无奈,却不失为社会进步的体现。
而无论男女,人们如今都更重视亲密关系中的自主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受访时说,以往的婚姻建立在强调亲缘、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但在如今的陌生社会中,个体的独立选择自然更受重视。
在拼婚者方晴看来,传统的婚姻形式早已和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社交习惯不契合。
她认为,老一辈的夫妻能相伴几十年,是因为早年人们的社交方式单一;反观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90后和00后,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与他人建立联系。
“我认为更理想的方式是,做每一件事都找到对应的搭子,包括结婚搭子,不必把所有期待都寄托在一个伴侣身上。”
新型婚姻对个体自由迂回保护
像方晴这样对传统婚姻制度有所抵触的年轻人不少,但他们终究选择步入婚姻,也反映出婚姻作为一种生活安排,在中国社会的地位目前仍难以替代。
30岁的内蒙古教师齐欢(化名)正经历这样的矛盾。她从2021年起在家人安排下相亲了上百次,却始终遇不上相互满意的对象。今年7月,她跨出新的一步,在小红书发帖找结婚搭子。
齐欢在帖文写道,自己“厌倦了传统婚恋的拉扯,渴望有边界感的合作”。她希望与一名驻外军人拼婚,这样就不必太常见面,对方定期给家用即可。
相亲的挫败、亲友的催婚,让她对爱情不再抱有憧憬。谈及结婚的意义,她只是苦涩地说:“最大意义就是让我看起来像个正常人。”
大环境的政策导向也带来了迫切感。面对结婚与生育率骤降和人口老龄化,中国多地政府纷纷出台措施鼓励结婚,包括发放结婚奖金、红包、消费券等。种种信号让齐欢感觉,再不结婚就“真的像个异类”。
在社会学者陆杰华看来,当下年轻人是在传统与现代观念交织的环境中,作出各自的婚姻选择;但无论如何,在儒家文化根基深厚的社会中,主流的婚姻模式仍会延续,只不过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例如AA制婚姻更多是西方的舶来文化。
律师桂芳芳选择积极看待新型婚姻的兴起。她认为,年轻人希望满足社会需求,又想保留些许独立性,由此而生的新型婚姻其实是他们“对个体自由一种迂回的保护”。
她说:“大家都在适应社会变化,同时希望满足个人需求。这些新型婚姻没有绝对的好坏,只要能把关系处理好,就是好事。”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