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 90后寒门CEO,帮了雷军一个大忙.....
智能移动机器人真正进入到工业制造业中,也不过短短几年,但王永锟和斯坦德已经经历了一波三折。
如今,斯坦德已成为具备在单一模拟场景中调度超过2000台机器人能力的公司之一,一般单一真实工业场景中不会多于500台机器人。
今年5月,斯坦德还推出了首款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DARWIN和新一代协同系统RoboVerse。

站在现在的节点回看,王永锟和斯坦德能走到今天,本质是将企业命运焊进国家高端制造的齿轮。
早在1986年,哈工大就成立机器人研究所,成功研制我国首台点焊机器人。后来,哈工大在国内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水平一直处于前列,可以说,哈工大是最早孕育这一切的土壤之一。
而在斯坦德公司诞生之际,正值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工业级智能机器人被推向了产业变革的前沿,这成为了王永锟最初的研发灵感。
2018年,中美贸易战初具苗头,王永锟就押注了5G通信设备需求攻克华为供应链;2020年,他跟随国家战略进军半导体行业;在“双碳”东风下,他又一脚踏入新能源汽车赛道。
创业至今,他的思路就是跟着国家政策走,他称其为“天时”,天时是适应时代的需求,最核心的就是国家的立场和需求。

王永锟曾公开表达过,“一个人要和公司命运绑定,一个公司的命运要和一个行业的命运绑定,最后一个行业的命运要跟国家的命运绑定,本质上就是一定要发挥集体力量。”
“个人英雄主义?不存在的。”
毕业几年来,王永锟在默默回馈这个曾经滋养他的集体。
多年来,他持续反哺曾经培育他的国华纪念中学,从翻新操场到升级教室设备,从改善宿舍条件到为孩子们添置衣物球鞋,甚至细致到关注食堂的菜品营养。每次返校,他都会细心记录每个需要改善的细节,然后不动声色地落实解决。
对于王永锟和无数像他这样从贫困中奋起的年轻人而言,物质的匮乏或许是人生最初的底色,但正是这份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更懂得“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的意义。
毕竟在他看来,个体的价值在于与组织共振,企业的长存取决于与行业共进,而行业的未来必须与国家发展同频。
他曾梦想55岁后回老家种瓜,还向往着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当下,这位34岁的年轻CEO选择将个人生活暂放一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总要有人冲锋陷阵。”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