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与《731》:重塑中国创伤

每次有日本高官否认二战日军暴行历史,都会引发东亚各国强烈抗议。1994年,日本新任法务大臣永野茂门称南京大屠杀是“捏造”,上任仅11天后被迫辞职。


历史记忆的复杂性

历史学者也表示,日本右翼对历史的否认,强化了南京大屠杀等事件在中国抗战叙事中的重要性。

“我本人是上世纪60年代在南京出生的”美国乔治华盛顿学历史系副教授杨大庆向BBC中文说,他童年时并不那麽经常听到南京大屠杀,但是自1980年代初报道了日本教科书删改侵华战争内容开始,相关历史问题就变得非常敏感,加上后来有日本首相等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等争议,日本政要公开否认侵略战争等争议,更使日本侵华暴行成为中日关系的一个癥结。

研究二战历史及日本战后与东亚关系的杨大庆表示,南京大屠杀和“731部队”暴行的真实性已获得主流学界的广泛认可。现存的细节争议可能更多地反映历史记忆的政治性。



《南京照相馆》取材自二战日军侵华历史事实。



历史学界对二战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基本已有共识。图为1937年进占南京后的日本军人

经过近几十年的史料发掘和学术研究,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全球多数历史学者普遍接受南京大屠杀是一场大规模,有组织的战争暴行这一结论。但日本的否认派则经常试图转移视线,质疑最初战后南京国民政府提出的30万死亡人数。杨教授认为,死亡人数当然重要,但比起精确数字,为什么发生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战争暴行是更值得共同思考的问题。


“从根本意义上讲,命令和实施南京大屠杀的,不是野兽,是人……他们穿起军装后,走上战场,人性为什么渐渐丧失了?”他说。对731部队的研究亦然:“为什么研究科学的人会跨越红线,惨无人道地把其他人作为试验品?我觉得这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然而复杂的历史与人性问题,在具有宣传色彩的电影中往往被简化。日本人角色往往被描绘成单一化的加害者,少有对其行为背后结构性问题与心理变化的探讨。

白睿文指出,这种处理并非是中国独有。“我认为这类战争电影通常都会淡化‘敌人’的视角,将敌人非人化,”他说,即使是好莱坞也鲜少有例外——像克林特·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奇连伊士活)的《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来信》那样分别以美日双方视角各拍一部电影的做法“相当罕见”。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港媒质疑《南京照相馆》 是否适合少儿观看 中俄电影互推:《血色牢笼》北京首映,《南京照相馆》赴俄
    《南京照相馆》触动对日敏感神经 拍摄地成景点 给10部最好的抗战片排名:《南京照相馆》第3,《血战台儿庄》第2
    《南京照相馆》为什么能卖30亿? 中国人该不该带孩子看《南京照相馆》?
    《南京照相馆》背后:一本相册与两位青年的生死接力 《南京照相馆》原型:15岁的他冒死留下的照片,成了"京字第一号"证据
    "江油照相馆"为何比《南京照相馆》好看?  (1条评论) 南京照相馆北美首映 谢锋:以史为鉴 和平宝贵  (2条评论)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