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想成为AI产业链枢纽,电力够用吗?
台湾政府估算,AI 科技用电需求将在未来五年成长八倍,这让许多人担心台湾电力是否“吃得消”。
然而,能源研究人员指出,台湾真正的挑战并不在用电量,而是如何克服电力传输瓶颈。
台湾政府旗下智库科技、民主与社会研究中心(DSET)能源韧性组海外研究员游博翔告诉BBC中文,台湾目前约有22座资料中心,负载大约是60兆瓦的规模,约占台湾0.16%用电量,加上五个正在规划或兴建的案场,用电量预计将增为100兆瓦,与台湾用电总量所占比例尚不显著,不会对供电端施加过多压力。
但他指出,目前台湾各区区域电力供需不均,其中又以大台北地区的电源与负载失衡最为严重。
由于大多数通讯海底电缆登陆点设于北部,为了降低延迟,资料中心业者都希望设址台北或桃园以北,一旦该区电网容量不足,即使全国总电量无虞,也可能发生供电不稳的问题。
台湾电力公司(台电)回覆 BBC 中文表示,针对资料中心,台电借镜国际经验,引导用电量5兆瓦以上高耗能用户设址于再生能源充足地区,以管理高耗能产业对电网的影响、降低传输耗损。
同时,台电已启动十年5,645亿元新台币(188亿美元;1,350亿元人民币)的“强化电网韧性建设计划”,从输电调度、变电设施到储能与分散式发电,全面强化电网结构。
电力“够用”之外的绿能需求
台湾政府虽已将半导体与AI产业纳入长期电力规划,但DSET能源韧性组政策分析师张祯晏指出,“AI用电不只是‘够用’就好,产业更有‘零碳’的需求”。
在企业端,Google、微软、亚马逊、苹果等主要科技公司,皆承诺于2030年前达成全时段净零排碳供电,台积电也设定在2050前达到净零碳排。
张祯晏建议,除了加快北中部地区变电所升级与并网建设,政府也应鼓励业者采用现地电源如燃料电池,以分摊电网压力,并预留转型至绿氢的可能。
问题是,台湾的绿能发展不似预期。蔡英文2016年上任后以2025年为基准,提出“再生能源 20%、燃煤 30%、燃气 50%” 的能源转型目标,但截至2024年,台湾再生能源占总发电仅约11.6 %。

经济部能源署回覆BBC中文指,预估2026年11月起再生能源发电可达20%,2030年可达成30%目标。
张祯晏指出,台湾再生能源推动受阻有三大结构性原因:
并网基础建设不足:许多光电案场因馈线容量与升压站的技术限制,无法如期并网,增加财务与施工风险。
土地与沟通瓶颈:在鱼塭上设置太阳能板的“渔电共生”计划推进缓慢,受限于台湾土地有限且用途重叠,牵涉多方利益与主管机关,协调困难。
离岸风电建置困难:受乌俄战争、国际通膨与利率上升冲击,加上欧洲各国抢建风场,造成建置成本飙升与施工船短缺,影响风场如期完工。
张祯晏补充,这些挑战让产业与政府在再生能源规划上产生落差,也让企业难以取得长期稳定的绿电来源。未来若要提升能源韧性,政府除了须强化分散式发电配套,也应加速储能系统布建,避免因单点故障导致区域性停电扩大。
环保团体绿色和平则向BBC中文表示,在AI热潮带动下,台湾科技业对绿电的需求急速上升,例如台积电2023年用电量达232亿度,约占全台 8%。
然而,2024年台湾再生能源总发电量约为333亿度,即使全数供应台积电,也仅勉强覆盖其需求,且台湾还有众多AI供应链企业与出口中小企业,同样需要绿电来因应国际碳关税与客户要求。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然而,能源研究人员指出,台湾真正的挑战并不在用电量,而是如何克服电力传输瓶颈。
台湾政府旗下智库科技、民主与社会研究中心(DSET)能源韧性组海外研究员游博翔告诉BBC中文,台湾目前约有22座资料中心,负载大约是60兆瓦的规模,约占台湾0.16%用电量,加上五个正在规划或兴建的案场,用电量预计将增为100兆瓦,与台湾用电总量所占比例尚不显著,不会对供电端施加过多压力。
但他指出,目前台湾各区区域电力供需不均,其中又以大台北地区的电源与负载失衡最为严重。
由于大多数通讯海底电缆登陆点设于北部,为了降低延迟,资料中心业者都希望设址台北或桃园以北,一旦该区电网容量不足,即使全国总电量无虞,也可能发生供电不稳的问题。
台湾电力公司(台电)回覆 BBC 中文表示,针对资料中心,台电借镜国际经验,引导用电量5兆瓦以上高耗能用户设址于再生能源充足地区,以管理高耗能产业对电网的影响、降低传输耗损。
同时,台电已启动十年5,645亿元新台币(188亿美元;1,350亿元人民币)的“强化电网韧性建设计划”,从输电调度、变电设施到储能与分散式发电,全面强化电网结构。
电力“够用”之外的绿能需求
台湾政府虽已将半导体与AI产业纳入长期电力规划,但DSET能源韧性组政策分析师张祯晏指出,“AI用电不只是‘够用’就好,产业更有‘零碳’的需求”。
在企业端,Google、微软、亚马逊、苹果等主要科技公司,皆承诺于2030年前达成全时段净零排碳供电,台积电也设定在2050前达到净零碳排。
张祯晏建议,除了加快北中部地区变电所升级与并网建设,政府也应鼓励业者采用现地电源如燃料电池,以分摊电网压力,并预留转型至绿氢的可能。
问题是,台湾的绿能发展不似预期。蔡英文2016年上任后以2025年为基准,提出“再生能源 20%、燃煤 30%、燃气 50%” 的能源转型目标,但截至2024年,台湾再生能源占总发电仅约11.6 %。

经济部能源署回覆BBC中文指,预估2026年11月起再生能源发电可达20%,2030年可达成30%目标。
张祯晏指出,台湾再生能源推动受阻有三大结构性原因:
并网基础建设不足:许多光电案场因馈线容量与升压站的技术限制,无法如期并网,增加财务与施工风险。
土地与沟通瓶颈:在鱼塭上设置太阳能板的“渔电共生”计划推进缓慢,受限于台湾土地有限且用途重叠,牵涉多方利益与主管机关,协调困难。
离岸风电建置困难:受乌俄战争、国际通膨与利率上升冲击,加上欧洲各国抢建风场,造成建置成本飙升与施工船短缺,影响风场如期完工。
张祯晏补充,这些挑战让产业与政府在再生能源规划上产生落差,也让企业难以取得长期稳定的绿电来源。未来若要提升能源韧性,政府除了须强化分散式发电配套,也应加速储能系统布建,避免因单点故障导致区域性停电扩大。
环保团体绿色和平则向BBC中文表示,在AI热潮带动下,台湾科技业对绿电的需求急速上升,例如台积电2023年用电量达232亿度,约占全台 8%。
然而,2024年台湾再生能源总发电量约为333亿度,即使全数供应台积电,也仅勉强覆盖其需求,且台湾还有众多AI供应链企业与出口中小企业,同样需要绿电来因应国际碳关税与客户要求。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