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 第一代"哈佛女孩",如今怎么样了?
张安琪曾经是网络热议的“哈佛女孩”“复旦学霸”“门萨女神”,也是当年“新东方最年轻的托福教师”。
她身上曾集合了诸多光环,而现在她用十余年沉淀,完成了从天才到学者的转变。
时间飞快,最早一批“哈佛女孩”已经走入人生中段,她们是否活成了当年社会对她们的全部期待?
那些曾被捧上神坛的“哈佛女孩”,真的带来了理所当然的成功吗?
十年沉淀:从“哈佛女孩”到加州理工教授
张安琪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自幼展现出过人的学习能力,10个月识字,5岁能独立阅读,6岁熟练进行心算加法。
真正让她声名鹊起的,是她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的各种跨界表现。
大一时,她作为唯一的非英语专业选手,代表上海参加亚洲大赛,最终斩获中国区总决赛三等奖。大二时自学编程,还通过了国家翻译资格认证。
图源:Caltech
她还是“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俱乐部最年轻的会员,曾多次担任门萨入会测试主
本科期间,她就已经发表5篇SCI论文,其中一篇影响因子高达7.79,曾作为本科生代表复旦大学参加国际科研会议,用全英文做学术报告。
本科毕业时,张安琪又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录取,师从美国“四院院士”查尔斯·利伯教授。
她的学习方法、成长轨迹、家庭教育被母亲写成畅销书《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成为鸡娃家庭的必备读物。
图源:豆瓣
然而,真正令人钦佩的不是她曾经多么“神童”,而是她如何将早年的天赋与后天努力结合,走过一条完整而扎实的科研之路。
在复旦读书期间,她曾为写一篇综述论文,在一个月内阅读超过1000篇文献,这一阅读量甚至超过很多研究生四年的积累。
复旦毕业后,她继续追求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的深造,先后在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和从事博士后研究。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