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女性的游戏":加害者是如何成魔?

“创意私房”相关性影像犯罪在台湾引起广大讨论。


盛大的“猎女”游戏

“网络”为犯罪者打造了另一个世界。

台北地检署检察官林岫聪告诉BBC中文,这些现实生活中互不认识的男性,在网络形成“共享价值观跟规则的社群”,藉此紧密、隐密运作多年。

这些社群拥有庞大参与者——“创意私房”付费会员估有5000多人,Telegram或脸书上的群组跟社团则动辄有四、五万名以上的成员。

丁映君观察,如今强调“网络社群”运作的性影像犯罪使其与过往案件有所不同,产生“游戏化”的特质。

在这些网络空间,成员间有着高互动性,贩售和散布非法女性性影像的贴文或信息底下,他们彼此留言、分享、呼朋引伴;某些群组的散布者甚至会“预告”即将发布的女性身份,让成员肉搜窥探,并鼓励参与拍摄,或“点菜”想看的类型或特定女性。

“讨论哪一个人漂亮、身材好,或很难搞、照片很难拿到,大家就来猎取,看谁可以抓到,谁就是赢家。就像打电玩,他们在主导这个游戏。”

有犯罪者自陈,其透过网络交友、恐吓女性拍摄裸照,其随机下手带来的刺激,跟如“破关”般的成就感,让他乐此不疲,“他认为很轻易能成功,不上钩就换下一个对象,可以不断玩下去。”

实际接触学员时,丁映君发觉他们表现恭敬、也有同理能力,与网络行为有巨大落差;多数犯罪者更都曾告诉她,他们从未想过这些犯行会造成对方痛苦。

丁映君分析,在这些网络社群,女性已被物化为“猎物”,参与者“不需要同理心”,只需专注在征服——“抓到、偷到、得到、打到”目标,其行为展现心理学上的“网络去抑制效应”,由于匿名性、感觉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遂表现出比现实生活更具攻击性的行为,形成“以父权为底的游戏”。

她也指出,这些社群还流行“抓内鬼”(指将影像外流者),透过这个“游戏规则”,他们建立认同、辨识“同伴”,还具有高娱乐性。



在“创意私房”等非法网络社群,女性被视为“猎物”。


“无名的怨恨”

分析这些犯罪行为背后动机,多名专家都指出,性影像犯罪案件类型多元,有人单纯为金钱利益,也有情感纠纷、将性影像作为武器报复者,但深层原因仍来自台湾社会的父权结构与厌女文化。

暨南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教授王珮玲向BBC中文表示,“创意私房”和相关性影像犯罪者通常有“厌女”倾向,他们自卑,在现实生活无法靠外表或社经地位获取爱情或性,对女性有着“无名的怨恨”。

王珮玲长期关注性影像暴力,近期与团队访谈近20名已入监服刑的性影像犯罪者,其中也包含两名“创意私房”成员,探析其犯案动机与目的。

“创意私房”最受欢迎的“商品”,就是以网美为主角的影片。这些犯罪者以应徵模特儿工作、网络聊天等诈骗手法,取得其性影像。

王珮玲说,多名受访者自陈,在猎骗这些有名气、形象良好女性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平常无法体会的“权力”与“控制感”,除了性快感,还同时得到成就和心理满足。

她其中一名受访者是“创意私房”知名贩售者,专门偷拍名校女学生如厕,其除了在校园随机拍摄,更会选定受害人,追踪其行程、尾随其进入厕所拍摄。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