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招摇撞骗,荒诞之余,要多问个为什么?

打着“中科院院士”的旗号,在教育界游走多年,参加各类研讨会、各类社会活动,登台演讲,受聘“课程导师”,其身影甚至出现在公立医院调研活动中……招摇撞骗多年,身份伪造却一直未被戳破,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荒唐和荒诞之余,还需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院士可以如此轻易被伪造?为什么“假院士”如此轻易被相信?为什么“假院士”能屡屡得逞?学校“中招”,医院“中招”,甚至有机关单位“中招”,身份核实防线如何就一次次、一层层失守?

反思并回答这些疑问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人云亦云,轻易苟同,盲目迷信头衔,习惯权威背书,忘了独立判断……信息越来越容易获取,搜索引擎、AI生成一键可得,但人们似乎却越来越懒得核实真假。在此背景下,谣言被相信,骗局也借势生长。

如此荒诞的事件也在提醒我们,质疑精神的稀缺和可贵。


不应把质疑“权威”看作“不懂事”,不能认为提出异议就是在“找麻烦”,追问真相更不是天生就是“杠精”。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质疑绝非不合时宜。要鼓励合理质疑,对质疑保持宽容,养成查证习惯,不放弃思考,不轻易盲从,对关键问题多问一句、多查一次,才能杜绝此类“假院士”式荒诞事件的再次发生。

鲁迅曾说:“从来如此,便对么?”这句话在今天的信息爆炸时代,尤显得宝贵。信息时代,质疑精神和核查能力,是信息素养之关键。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习惯多问一句“为什么,真的吗?”类似荒诞、可悲的闹剧才可能真正落幕。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延伸阅读
    一个全勤上班的中年公务员,选择在周末招摇撞骗? 女子冒充军人招摇撞骗 拿到1780万
    招摇撞骗 中国"山寨社团"名单曝光 海豹突击队一夜成名 冒牌队员招摇撞骗
    医学教授指查尔斯王子卖假药招摇撞骗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