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鸡娃 我在欧陆小国做"奶爸"
首先是,基督教对年轻人的影响日渐式微。
欧洲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建构的社会系统,我住处的方圆一公里大概有四五座教堂,密度很高,可是几乎看不到有年轻人。不仅斯洛文尼亚,现在整个欧洲的教堂,也很少有年轻人去了。
其次是,个体自由的过分张扬所带来的副作用。
在斯洛文尼亚等欧洲国家,青少年纹身、抽烟,酗酒等现象,比较常见。甚至还有人在鼻孔、嘴唇、肚脐眼打钉眼.....在追求个体自由的背景下,欧洲等地的青少年是否走向了“个性自由的滥用”?这种现象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审美、价值观,甚至社会秩序?
这个问题不只是文化层面的审美差异,更关涉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的极限与反思。
还有,随着旅游和移民人口的增加,治安问题也越来越多。
我们住的地方是市中心,楼下就是国家银行,对面是国家内政部。即便如此,我们刚来的前三个月,就丢了一辆自行车、一辆电动滑板车。丢了东西还找不到,为了尊重个人隐私,很多地方都不允许安装监控。哪怕我们居住的公寓要装摄像头,也需要全体居民80%同意才可以。
可见自由的背后,也有代价。作为个体,我们只能尽可能看管好自己的东西。
不管怎样,有利有弊,就看家长怎么取舍。
在亚得里亚海海边
我的想法是,既然选择出来了,就要有随遇而安的心态,不要总想着和国内做对比。
我目前接触到的很多中国家庭,刚开始做决定很快,但是真正来了以后,又觉得适应不了。
女儿班里的一位学生,就是半年前离开了斯洛文尼亚。不适应的原因,主要还是大人的孤独感。特别在中国的大城市待久了,的确很难适应欧洲的生活节奏和吃穿住行的不方便。
论生活的便捷程度,肯定中国是最方便的。对于选择旅居和移民的家庭来说,要想清楚,出来是为了什么,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据我观察,孩子们倒少有孤独感。他们天然更喜欢户外和大自然的环境,出来了,就没有多少孩子想要回到刷题和内卷中去。
所以,出国前,我自己就做足了心理建设。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更适宜的环境,提供更多元的人生路径和选择。
至于成年人的孤独感、不方便、不适应,都可以克服。因为想做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我心本无家,心安是归处。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