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 特朗普宣布对台征收20%关税 台湾业者为何忧虑
台湾20%关税的宣布,既是台美经贸谈判的阶段性结果,也揭开了台湾经济与区域政治的新挑战。未来关税是否下调或不变,既影响台湾经济,也考验赖清德政府的施政能力。https://t.co/TQykYWPKYO—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August 1, 2025
8月1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正式宣布与台湾达成贸易谈判初步协议,对台湾输美商品课徵20%的“对等关税”。这一税率从之前的32%下调了12%,但高于美日及美韩修正后的15%,引发在野党批评及舆论质疑。
有分析指出,这显示台湾在谈判中成功争取部分让步,但仍面临较高的关税压力。
对此,台湾总统赖清德周五(8月1日)亲上火线,上午偕同副总统萧美琴等府院高层召开记者会。赖清德向民衆喊话,称20%关税虽非最佳结果,但已反映台湾谈判团队的努力。他还强调,20%是“暂时性税率”,只要后续达成协议,可望再调降税率。
然而,台湾在野党抨击暂时性关税为20%,原因是“黑箱”谈判且为重大挫败。台北市长蒋万安则批评20%的数字象征政府失能及“黑箱”谈判。对此,赖清德指出,台湾遵守国际经贸谈判规范,与美方签有保密协定,在未确定最终税率之前,双方不得公布谈判细节,台湾亦不例外。谈判正式结束后,日后必将向立法院报告有关国会的协议。
台美关税谈判为何缓慢,特朗普在想什么2025年7月17日
台湾松绑美国猪牛肉后能否走向全面台美自贸协议2020年9月1日
美国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对欧洲出口商品征收15%关税2025年7月28日
然而,在政治攻防之外,舆论更关心此关税如何影响台湾经济。
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邱师仪在其个人网站表示,目前谈到的20%对等关税直接影响的是台湾中南部的传统制造业,包括扣件(Fastener,紧固件)、机械、水五金(莲蓬头、水龙头等)及工具机等。
邱教授指出,这些产业利润通常为毛利三到四成,2024年传统产业出口至中国最多,约占三成;出口至美国次之,占两成三;出口至东盟(东协)十国位居第三,占18%。“也就是说,20%的对等关税一课下来,若无政府补贴,这些传统产业根本无法卖到美国。否则只能加大对中国与东盟的出口以弥补损失。”
对此,台湾一位传统产业业者刘先生向BBC中文忧心忡忡地表示,特朗普的关税影响太大,尤其是非电子和半导体相关的产业。他向记者表示,台湾半导体拥有技术领先的优势。
他说:“但像我们这种传统产业,价格非常重要,毛利都在5%上下。现在关税比日韩的15%还高,落在与东盟国家相同的20%区间,但我们传统产业相较东盟的人力成本已无优势,关税再无优势,真的是‘戳勒等’(台语,意指全身发抖等待发落)。可想而知,客户应该会马上要求帮忙吸收关税,要求降价。”
“你也知道最近台币升值,利润已被稀释,再降价就很吃力。你不帮忙降价吸收,客户可能就跑了。反正传统产业的技术门槛不像电子半导体业那么高,做的人多。”刘先生说。
经济学者、台湾亚太商工总会执行长邱达生向台湾媒体表示,台湾拿到20%税率“当然会觉得高于预期,但日本、韩国是以巨额投资、开放市场等承诺才换到15%关税,代价相当高昂。”他认为,现阶段20%仅是暂时性税率,详细谈判条件尚不明朗,需待政府后续说明相关内容。
“美国市场太诱人了!”业者的心声
面对关税“黑天鹅”冲击,台湾传统产业业者何去何从成为舆论热议话题。
根据台湾媒体《三立新闻网》报导,今日特朗普关税数字“开奖”后,台湾中部的五金业者纷纷叫苦连天,忧虑后续谈判若无税率转圜余地,在美国的客户将转单。
例如在彰化,许多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水龙头(水喉)等厨浴产品的业者向媒体表示,其主要竞争对手为中国、韩国及东协国家,属于“薄利多销”的产业。如今,关税从现行增至20%,韩国的税率比台湾低5%,业者忧心将严重影响台湾的竞争优势。他们期盼赖政府能尽力协商或调整营业税等措施,以减轻营运成本压力。
不过,财经学者、台湾南台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朱岳中向BBC中文表示,他个人并不悲观。他强调,台湾传统产业的竞争对手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但台湾对美关税并未高于这些国家。“实在无须担心。今日台股工具机及机械概念股大涨,五金股也多半上涨,表现比大盘强劲,”他说。
朱岳中教授分析,欧洲市场其实更值得考虑。他表示,产业升级的战略自2000年台湾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一波淘汰赛开始,“当年能存活下来的公司,体质都算不错。”因此,现应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他指出,扣件、水五金及机械等产业的对手是中国及东协国家,而非日韩。欧洲市场对台湾并不排斥,“是台湾不够用心,政府长期眼中只有美、日、中三个市场”。他认为,随着台积电进军德国设厂,其他产业或有机会藉此打开欧洲市场。
对此,刘先生则向BBC中文表示:“坦白说,我觉得欧盟的门槛可能比美国更高。欧盟法规很多,走得很前面,有时你要卖一个产品,得先付出一整套的测试文件费用,但他们的订单量不如美国。谁能一次出一柜一柜的货?或许其他产业有,但我的产业目前就只看到美国。”
“美国市场的数量太诱人了。”他说。
刘先生表示,他目前正努力与客户沟通,也希望政府在下一阶段谈判出更低的税率,其公司亦积极开发印度及东协市场。
国际关系学者、美国圣汤玛斯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叶耀元表示,虽然开放进口不会造成破坏性冲击,但确实会使台湾产业面临竞争,加上配套的货币政策(如台币升值),最终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但叶教授强调,只要下降幅度仍在可接受范围内,问题就不会太大。他认为,这也是台湾针对每个产业与美国政府持续斡旋的原因。
日本:初始税率24%,协议前税率25%,最终税率15%
韩国:初始税率25%,协议前税率25%, 最终税率15%
台湾:初始税率32%,协议前税率20%,最终税率会是多少?
半导体产业的挑战
相较于传统产业,台湾经济的骨干——高科技半导体产业——更受全球关注。特朗普掀起的关税战如何影响半导体,成为焦点议题。对此,台湾半导体业者、和硕科技董事长童子贤周五向台湾媒体表示,20%的关税宛如台湾抽到一只“中下签”,短期内确实为台湾产业带来巨大压力,但仍有“雨过天晴”的机会,“日韩的关税从25%降至15%就是案例。”他说。
童子贤猜测,这一数字可能是华府施压的结果,后续还需看如何谈判取得最终税率。
他还认为,台湾可能在汽车产业、美牛美猪等农产品进口,或美国制造投资及半导体技术让步的程度未达白宫满意,因此以20%关税作为施压起点。
财经学者朱岳中则向BBC中文表示,台湾半导体高阶制程的竞争对手是韩国,但以台积电为首的台湾半导体产业比韩国更具竞争力,因此即使关税较高,也不会因此失去优势:“台积电不会因为多5%关税,订单就跑到三星。”
至于半导体成熟制程,台湾的对标是中国,“但台湾对美关税税率远低于中国,且台湾成熟制程对美出口仅占4%,影响微乎其微。”
台湾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吴大任向台湾媒体分析,随着美国未来启动半导体“232条款”的国安调查,后续可能面临晶片关税威胁,加上台湾业者转向投资美国,恐将冲击台湾出口及民间投资,导致无薪假与失业率上升,进一步影响家庭经济与民间消费。
关税战背后的地缘政治
事实上,特朗普对台20%关税的宣布,既是台美经贸谈判的阶段性结果,也揭开了台湾经济与区域政治的新挑战。分析指出,这不仅考验赖清德如何积极回应并推出产业支持计划,更挑战其施政能力及台湾经济的韧性。
从国际区域政治角度看,特朗普的策略不仅旨在缩减贸易逆差,更试图重塑全球供应链与地缘格局。台湾作为关键一环,夹在美中对垒中,如履薄冰。
美国圣汤玛斯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叶耀元向BBC中文分析,台湾在尚未谈妥条件前即取得20%的关税优势,相较于其他谈判后关税仍高于20%的国家,或在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国际环境下,美国仍希望与台湾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然而,美国德州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在社交网站Meta上以“留校察看”形容台美谈判,认为这不仅是一场税率谈判,“更是双方对未来地缘战略的对价协商”。翁教授表示,若将20%视为起始价,台湾现应将国安与经贸战略价值包装成最具说服力的筹码,因为“对美国的川普政府,必须务实理解‘少输已是赢’,这绝非一场容易的谈判”。
此外,在此敏感时刻,一位台湾涉外人士周五向台湾媒体《镜传媒》透露,台美磋商税率期间,北京曾透过外交及经贸管道影响台美谈判内容,因为“中方应不乐见台美协议比中美更快达成具体共识。”
该人士透露,台美谈判过程中,台北确实接收到中方持续透过管道向美方关切与台湾的谈判细节,“希望得知台湾具体愿意提出的投资及合作方案。”该涉外人士称,北京关切的目的是担心台美经济关系过于紧密,可能损及中国利益,因为北京不乐见台美经济持续密切交流,更不愿台湾在经济上取得更高的独立性。
未来,台湾能否透过技术升级、市场多元化与国际合作化解关税压力,将决定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与持续影响力。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特朗普对8月1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正式宣布与台湾达成贸易谈判初步协议,对台湾输美商品课徵20%的“对等关税”。这一税率从之前的32%下调了12%,但高于美日及美韩修正后的15%,引发在野党批评及舆论质疑。
有分析指出,这显示台湾在谈判中成功争取部分让步,但仍面临较高的关税压力。
对此,台湾总统赖清德周五(8月1日)亲上火线,上午偕同副总统萧美琴等府院高层召开记者会。赖清德向民衆喊话,称20%关税虽非最佳结果,但已反映台湾谈判团队的努力。他还强调,20%是“暂时性税率”,只要后续达成协议,可望再调降税率。
然而,台湾在野党抨击暂时性关税为20%,原因是“黑箱”谈判且为重大挫败。台北市长蒋万安则批评20%的数字象征政府失能及“黑箱”谈判。对此,赖清德指出,台湾遵守国际经贸谈判规范,与美方签有保密协定,在未确定最终税率之前,双方不得公布谈判细节,台湾亦不例外。谈判正式结束后,日后必将向立法院报告有关国会的协议。
台美关税谈判为何缓慢,特朗普在想什么2025年7月17日
台湾松绑美国猪牛肉后能否走向全面台美自贸协议2020年9月1日
美国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对欧洲出口商品征收15%关税2025年7月28日
然而,在政治攻防之外,舆论更关心此关税如何影响台湾经济。
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邱师仪在其个人网站表示,目前谈到的20%对等关税直接影响的是台湾中南部的传统制造业,包括扣件(Fastener,紧固件)、机械、水五金(莲蓬头、水龙头等)及工具机等。
邱教授指出,这些产业利润通常为毛利三到四成,2024年传统产业出口至中国最多,约占三成;出口至美国次之,占两成三;出口至东盟(东协)十国位居第三,占18%。“也就是说,20%的对等关税一课下来,若无政府补贴,这些传统产业根本无法卖到美国。否则只能加大对中国与东盟的出口以弥补损失。”
对此,台湾一位传统产业业者刘先生向BBC中文忧心忡忡地表示,特朗普的关税影响太大,尤其是非电子和半导体相关的产业。他向记者表示,台湾半导体拥有技术领先的优势。
他说:“但像我们这种传统产业,价格非常重要,毛利都在5%上下。现在关税比日韩的15%还高,落在与东盟国家相同的20%区间,但我们传统产业相较东盟的人力成本已无优势,关税再无优势,真的是‘戳勒等’(台语,意指全身发抖等待发落)。可想而知,客户应该会马上要求帮忙吸收关税,要求降价。”
“你也知道最近台币升值,利润已被稀释,再降价就很吃力。你不帮忙降价吸收,客户可能就跑了。反正传统产业的技术门槛不像电子半导体业那么高,做的人多。”刘先生说。
经济学者、台湾亚太商工总会执行长邱达生向台湾媒体表示,台湾拿到20%税率“当然会觉得高于预期,但日本、韩国是以巨额投资、开放市场等承诺才换到15%关税,代价相当高昂。”他认为,现阶段20%仅是暂时性税率,详细谈判条件尚不明朗,需待政府后续说明相关内容。
“美国市场太诱人了!”业者的心声
面对关税“黑天鹅”冲击,台湾传统产业业者何去何从成为舆论热议话题。
根据台湾媒体《三立新闻网》报导,今日特朗普关税数字“开奖”后,台湾中部的五金业者纷纷叫苦连天,忧虑后续谈判若无税率转圜余地,在美国的客户将转单。
例如在彰化,许多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水龙头(水喉)等厨浴产品的业者向媒体表示,其主要竞争对手为中国、韩国及东协国家,属于“薄利多销”的产业。如今,关税从现行增至20%,韩国的税率比台湾低5%,业者忧心将严重影响台湾的竞争优势。他们期盼赖政府能尽力协商或调整营业税等措施,以减轻营运成本压力。
不过,财经学者、台湾南台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朱岳中向BBC中文表示,他个人并不悲观。他强调,台湾传统产业的竞争对手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但台湾对美关税并未高于这些国家。“实在无须担心。今日台股工具机及机械概念股大涨,五金股也多半上涨,表现比大盘强劲,”他说。
朱岳中教授分析,欧洲市场其实更值得考虑。他表示,产业升级的战略自2000年台湾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一波淘汰赛开始,“当年能存活下来的公司,体质都算不错。”因此,现应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他指出,扣件、水五金及机械等产业的对手是中国及东协国家,而非日韩。欧洲市场对台湾并不排斥,“是台湾不够用心,政府长期眼中只有美、日、中三个市场”。他认为,随着台积电进军德国设厂,其他产业或有机会藉此打开欧洲市场。
对此,刘先生则向BBC中文表示:“坦白说,我觉得欧盟的门槛可能比美国更高。欧盟法规很多,走得很前面,有时你要卖一个产品,得先付出一整套的测试文件费用,但他们的订单量不如美国。谁能一次出一柜一柜的货?或许其他产业有,但我的产业目前就只看到美国。”
“美国市场的数量太诱人了。”他说。
刘先生表示,他目前正努力与客户沟通,也希望政府在下一阶段谈判出更低的税率,其公司亦积极开发印度及东协市场。
国际关系学者、美国圣汤玛斯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叶耀元表示,虽然开放进口不会造成破坏性冲击,但确实会使台湾产业面临竞争,加上配套的货币政策(如台币升值),最终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但叶教授强调,只要下降幅度仍在可接受范围内,问题就不会太大。他认为,这也是台湾针对每个产业与美国政府持续斡旋的原因。
日本:初始税率24%,协议前税率25%,最终税率15%
韩国:初始税率25%,协议前税率25%, 最终税率15%
台湾:初始税率32%,协议前税率20%,最终税率会是多少?
半导体产业的挑战
相较于传统产业,台湾经济的骨干——高科技半导体产业——更受全球关注。特朗普掀起的关税战如何影响半导体,成为焦点议题。对此,台湾半导体业者、和硕科技董事长童子贤周五向台湾媒体表示,20%的关税宛如台湾抽到一只“中下签”,短期内确实为台湾产业带来巨大压力,但仍有“雨过天晴”的机会,“日韩的关税从25%降至15%就是案例。”他说。
童子贤猜测,这一数字可能是华府施压的结果,后续还需看如何谈判取得最终税率。
他还认为,台湾可能在汽车产业、美牛美猪等农产品进口,或美国制造投资及半导体技术让步的程度未达白宫满意,因此以20%关税作为施压起点。
财经学者朱岳中则向BBC中文表示,台湾半导体高阶制程的竞争对手是韩国,但以台积电为首的台湾半导体产业比韩国更具竞争力,因此即使关税较高,也不会因此失去优势:“台积电不会因为多5%关税,订单就跑到三星。”
至于半导体成熟制程,台湾的对标是中国,“但台湾对美关税税率远低于中国,且台湾成熟制程对美出口仅占4%,影响微乎其微。”
台湾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吴大任向台湾媒体分析,随着美国未来启动半导体“232条款”的国安调查,后续可能面临晶片关税威胁,加上台湾业者转向投资美国,恐将冲击台湾出口及民间投资,导致无薪假与失业率上升,进一步影响家庭经济与民间消费。
关税战背后的地缘政治
事实上,特朗普对台20%关税的宣布,既是台美经贸谈判的阶段性结果,也揭开了台湾经济与区域政治的新挑战。分析指出,这不仅考验赖清德如何积极回应并推出产业支持计划,更挑战其施政能力及台湾经济的韧性。
从国际区域政治角度看,特朗普的策略不仅旨在缩减贸易逆差,更试图重塑全球供应链与地缘格局。台湾作为关键一环,夹在美中对垒中,如履薄冰。
美国圣汤玛斯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叶耀元向BBC中文分析,台湾在尚未谈妥条件前即取得20%的关税优势,相较于其他谈判后关税仍高于20%的国家,或在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国际环境下,美国仍希望与台湾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然而,美国德州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在社交网站Meta上以“留校察看”形容台美谈判,认为这不仅是一场税率谈判,“更是双方对未来地缘战略的对价协商”。翁教授表示,若将20%视为起始价,台湾现应将国安与经贸战略价值包装成最具说服力的筹码,因为“对美国的川普政府,必须务实理解‘少输已是赢’,这绝非一场容易的谈判”。
此外,在此敏感时刻,一位台湾涉外人士周五向台湾媒体《镜传媒》透露,台美磋商税率期间,北京曾透过外交及经贸管道影响台美谈判内容,因为“中方应不乐见台美协议比中美更快达成具体共识。”
该人士透露,台美谈判过程中,台北确实接收到中方持续透过管道向美方关切与台湾的谈判细节,“希望得知台湾具体愿意提出的投资及合作方案。”该涉外人士称,北京关切的目的是担心台美经济关系过于紧密,可能损及中国利益,因为北京不乐见台美经济持续密切交流,更不愿台湾在经济上取得更高的独立性。
未来,台湾能否透过技术升级、市场多元化与国际合作化解关税压力,将决定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与持续影响力。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Note: |
延伸阅读 | Mor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