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记者亲历北京密云暴雨:徒步十公里,双脚泡白发皱
北京发布首个暴雨红色预警,北京多地受灾严重。
中新社多位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向公众传达了一线讯息。
其中在密云太师屯镇救援现场的一组视频稿件《直击北京密云暴雨:有房屋倒塌,有的地方积水仍有一米多且水流湍急,救援人员乘铲车救援》《为这位北京密云大哥点赞!眼见洪水推倒院墙,他爬上房顶敲窗户喊醒邻居,却说谁碰上都会这样做》等稿件登上热搜,短短两天时间传播量超1550万次,转发点赞量超14.5万次。
如何最快拿到新闻线索,如何迅速挺进核心一线,如何第一时间采制现场新闻,今天,小牛邀请中新社视频部记者让宝奎为大家揭秘此次报道背后的“新闻接力”。
最快的线索:从碎片拼图到精准导航
从24日北京发布此轮降雨第一个暴雨蓝色预警开始,中新社各部门就开始密切关注,随时在微信群里即时传递和汇总来自公安、消防、应急管理、水务等部门的最新信息。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28日一早,文图视记者分三路奔赴密云、平谷、怀柔等地,根据群里的信息,抵达需重点关注的区域。
从碎片信息的拼接,到精准锁定目标区域,可以说,在抵达现场之前,报道就已经开始。
最近的前线:近一点 再近一点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传递真实信息,需要到现场;与受灾者面对面,需要到现场;共情他们的焦虑与希望,需要到现场。现场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视频记者,需要近一点,再近一点。
密云区太师屯镇是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洪水肆虐,街道成汪洋,数百居民被困,低洼处积水已至屋顶,断壁残垣随处可见。
救援人员冒雨前行,用铲车、冲锋舟等工具展开营救;安置点内有居民受到救助。记者几次跟随救援队登上铲车冲入洪水中,记录下救援时惊心动魄的瞬间。同时,也记录下了洪水中爬上屋顶敲窗救出12人的康福的感人故事。
北沟村位于两山之间,柏油路被完全摧毁,路基垮塌。短短的一段路,就有七八处没过膝盖的过水路面,村庄内的地形已基本看不出原貌。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视频部记者和摄影部、北京分社的同事一起,沿铁路线徒步超十公里,记者们的鞋里全程都是泥水和雨水。我们成功采访到村民的真实困境与自救情况,以及71岁屈大爷步行一个多小时出村给90多岁的姐姐打电话报平安的感人故事。从村子里出来时,我们的双脚全都泡得发皱发白。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7月28日,中新社多位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向公众传达了一线讯息。
其中在密云太师屯镇救援现场的一组视频稿件《直击北京密云暴雨:有房屋倒塌,有的地方积水仍有一米多且水流湍急,救援人员乘铲车救援》《为这位北京密云大哥点赞!眼见洪水推倒院墙,他爬上房顶敲窗户喊醒邻居,却说谁碰上都会这样做》等稿件登上热搜,短短两天时间传播量超1550万次,转发点赞量超14.5万次。
如何最快拿到新闻线索,如何迅速挺进核心一线,如何第一时间采制现场新闻,今天,小牛邀请中新社视频部记者让宝奎为大家揭秘此次报道背后的“新闻接力”。
最快的线索:从碎片拼图到精准导航
从24日北京发布此轮降雨第一个暴雨蓝色预警开始,中新社各部门就开始密切关注,随时在微信群里即时传递和汇总来自公安、消防、应急管理、水务等部门的最新信息。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28日一早,文图视记者分三路奔赴密云、平谷、怀柔等地,根据群里的信息,抵达需重点关注的区域。
从碎片信息的拼接,到精准锁定目标区域,可以说,在抵达现场之前,报道就已经开始。
最近的前线:近一点 再近一点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传递真实信息,需要到现场;与受灾者面对面,需要到现场;共情他们的焦虑与希望,需要到现场。现场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视频记者,需要近一点,再近一点。
密云区太师屯镇是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洪水肆虐,街道成汪洋,数百居民被困,低洼处积水已至屋顶,断壁残垣随处可见。
救援人员冒雨前行,用铲车、冲锋舟等工具展开营救;安置点内有居民受到救助。记者几次跟随救援队登上铲车冲入洪水中,记录下救援时惊心动魄的瞬间。同时,也记录下了洪水中爬上屋顶敲窗救出12人的康福的感人故事。
北沟村位于两山之间,柏油路被完全摧毁,路基垮塌。短短的一段路,就有七八处没过膝盖的过水路面,村庄内的地形已基本看不出原貌。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视频部记者和摄影部、北京分社的同事一起,沿铁路线徒步超十公里,记者们的鞋里全程都是泥水和雨水。我们成功采访到村民的真实困境与自救情况,以及71岁屈大爷步行一个多小时出村给90多岁的姐姐打电话报平安的感人故事。从村子里出来时,我们的双脚全都泡得发皱发白。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