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稀有的奇观:在中国,高校不能"随便进"
大学生们热热闹闹地分享着校园活动,享受着大学时代久违的自由。
但过不了多久,校园内如今还属于他们的一切就会消失,而随着校园通和校园卡等身份凭证的注销,在校生的身份变为校友,墙里的一切将与他们无关——
无法再进入熟悉的图书馆,曾经嫌弃的食堂饭菜再也无法吃到,不再有几块钱的理发馆、健身室,甚至连运动场都无法再进入。
不知道当下的毕业生对此是否会感到失落,但对于前疫情时代的人们而言,你的学校在毕业后不再属于你,这是如此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毕竟那时,大学的校园,向所有人敞开。
1.3年时间,
关上一扇打开了130余年的门
之前,在一个讨论体育场的帖子下面,有人遗憾于大学体育场如今不再能随便进入,没地方踢球。
随即有人回复:大学校园外人凭什么随便进?
说出这话的人,想来年纪不大。因为仅仅五年之前,多数大学,还是全社会的大学。

如果从历史上来看,大学开放这件事很有渊源。
早期的大学大部分无固定办学场所和地点,所以如博洛尼亚法学院等现代大学的雏形,很多都允许学生、学者等社会人士自由进入参与学术讨论。虽然在中世纪宗教办学时期,一些早期大学会严禁异教徒“进入”,但这更多是指教学活动等环节。西方早期大学并非独立校园,而是分散在城市中的教学楼、宿舍、教堂等建筑的集合,所以并没有物理边界将大学与社会阻隔。

时至文艺复兴,自由和开放逐渐成为社会思潮,而大学作为人类先锋团体,更是最早进入世俗化过程。除了物理意义上与全社会共享空间之外,大学的核心功能也逐渐向外界开放——女性,异教徒,外国人……学术的世界逐渐走向“世界主义”,就如知识本应无边界。
而在我国,清末民初,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中国萌芽。
新文化运动期间,北大校长蔡元培率先提出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北京大学作为国立大学,市民和学生可以随意进入北大旁听大学课程,校园操场和图书馆是公共空间,对全社会开放。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又到一年毕业季,社交媒体上,但过不了多久,校园内如今还属于他们的一切就会消失,而随着校园通和校园卡等身份凭证的注销,在校生的身份变为校友,墙里的一切将与他们无关——
无法再进入熟悉的图书馆,曾经嫌弃的食堂饭菜再也无法吃到,不再有几块钱的理发馆、健身室,甚至连运动场都无法再进入。
不知道当下的毕业生对此是否会感到失落,但对于前疫情时代的人们而言,你的学校在毕业后不再属于你,这是如此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毕竟那时,大学的校园,向所有人敞开。
1.3年时间,
关上一扇打开了130余年的门
之前,在一个讨论体育场的帖子下面,有人遗憾于大学体育场如今不再能随便进入,没地方踢球。
随即有人回复:大学校园外人凭什么随便进?
说出这话的人,想来年纪不大。因为仅仅五年之前,多数大学,还是全社会的大学。

如果从历史上来看,大学开放这件事很有渊源。
早期的大学大部分无固定办学场所和地点,所以如博洛尼亚法学院等现代大学的雏形,很多都允许学生、学者等社会人士自由进入参与学术讨论。虽然在中世纪宗教办学时期,一些早期大学会严禁异教徒“进入”,但这更多是指教学活动等环节。西方早期大学并非独立校园,而是分散在城市中的教学楼、宿舍、教堂等建筑的集合,所以并没有物理边界将大学与社会阻隔。

时至文艺复兴,自由和开放逐渐成为社会思潮,而大学作为人类先锋团体,更是最早进入世俗化过程。除了物理意义上与全社会共享空间之外,大学的核心功能也逐渐向外界开放——女性,异教徒,外国人……学术的世界逐渐走向“世界主义”,就如知识本应无边界。
而在我国,清末民初,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中国萌芽。
新文化运动期间,北大校长蔡元培率先提出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北京大学作为国立大学,市民和学生可以随意进入北大旁听大学课程,校园操场和图书馆是公共空间,对全社会开放。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