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远行 400万投入 低龄留学的家庭豪赌
新加坡,但也会因成本太高或其他不适应的情况,而移民(专题)至其他国家。
清醒如今,李知航已熬过最艰难的阶段。之后更换的寄宿家庭,带给他很多快乐。在他发来的最新照片里,瘦小少年已长成一米八的青年。
目前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读金融系的他,假期总在寻找实习机会。今年的大三暑假,他竟进入当地一家大型“类国企”公司实习,月薪折合人民币接近2万元。
大四临近,面临读研或工作的选择。李东正思考如何告诉儿子“供不起”读研费用,李知航却抢先说:“如果读研究生,学费我自己交,不用您出钱。”李东倍感欣慰。
李东坦言,多年前周围人都没想到,他们真把十几岁的孩子送到那么远读书。且不少人觉得,投入如此高昂的成本,这笔“教育投资”的性价比似乎不高。
李知航就读的学校,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全球第481位(全美排名第103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顶尖名校。
对此,李知航反倒显得坦然。他曾收到了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其他3所分别是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贝勒大学,阿拉巴马大学。因喜欢音乐,故选择了乡村音乐的故乡田纳西大学。
他还宽慰李东,选择大学,未必非得紧盯那些光环耀眼的“藤校”或顶尖名校。在他看来,即便院校排名并非顶尖,只要毕业后能在美国顺利就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样不错。
打心底里,李东清楚李知航骨子里想活得精彩一点。正是这份对儿子的了解,让他舍得投入巨资,且未后悔过,他更在意的是为李知航提供一个“能施展的平台”。
在李东看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和成长,“说不定他能做得更好。”
低龄留学的孩子,成长常超乎父母想象,但疏离也可能悄然发生。
李知航离家的第二年曾短暂回国团聚,此后数年未归。被问及原因时,李东坦言孩子一放假就不断寻找提升自己的机会,而“自己和太太的签证难办”,且工薪家庭供留学已竭尽全力,赴美探亲近乎奢侈。
尽管如此,亲子关系仍在李东心中排在首位。
每周至少一小时雷打不动的通话中,他会问,“这周有什么新消息?考试如何?和哪个朋友玩了?”李知航事无巨细汇报,包括青春期敏感的“伤心时刻”。
李东透露,11岁就赴美留学的李知航,几乎错过整个中国初高中教育,中文已“磕磕巴巴”。虽然他为中国血统自豪,却也明确表示,毕业后想继续在美国寻找实习工作机会。
这种彻底的融入,在李知航看来是规划毕业后留美的基础。但李东却看到潜在风险:繁琐的签证工签程序,以及近年中美关系变化的不确定性。
“比方哪天开车超速,被遣返了。”李东说,与最开始的初衷不同,“顺利毕业”成了最朴素的愿望,“现在只希望孩子平安无事拿到毕业证”。
未来的不确定性,正重塑海归(专题)的价值链。海归光环也在经济潮汐中褪色。陈静敏锐察觉到变化。
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疫情前,中国外企多,海归进外企工资高。疫情后不少外企撤走,留下的岗位竞争惨烈。
陈静和丈夫对女儿的期待,早已锁定在海外就业。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滑铁卢大学毕业生在当地年薪普遍超20万加币(折合人民币105万元),若回国工作,抛开薪水不说,还要担忧能不能找到工作。
投入与产出的天平正在倾斜。
“不要期望值太高,”陈静语气清醒,“现在已不是留个洋就能找到高薪工作的年代。”
她甚至劝阻朋友耗资百万送子赴美读研,建议转向性价比更高的香港。
这种清醒,已成为低龄留学家庭的普遍共识。
“了解留学国家的教育体系是规划的关键一步。”王秋粟以新加坡为例,其以英联邦教育体系为主,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能让孩子接触西方教育与文化,又能保留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这种体系特点直接影响孩子的适应路径和学习体验。
王秋粟提醒,家长不要盲目 “为孩子牺牲一切”。她举例,有些家长以为在国内卷不动,去国外继续卷,反而适得其反。
在她看来,低龄留学是一个牵动家庭全局的决策,需结合孩子特点、家庭事业等长远规划,避免只为“镀金”或“曲线救国”而盲目选择。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李东、张雯、许元宝、黄蕾、黄明生、陈静、粘恩希均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王瑭琳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经济是首要考量。”王秋粟接触过的家长中,有的举家搬到清醒如今,李知航已熬过最艰难的阶段。之后更换的寄宿家庭,带给他很多快乐。在他发来的最新照片里,瘦小少年已长成一米八的青年。
目前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读金融系的他,假期总在寻找实习机会。今年的大三暑假,他竟进入当地一家大型“类国企”公司实习,月薪折合人民币接近2万元。
大四临近,面临读研或工作的选择。李东正思考如何告诉儿子“供不起”读研费用,李知航却抢先说:“如果读研究生,学费我自己交,不用您出钱。”李东倍感欣慰。
李东坦言,多年前周围人都没想到,他们真把十几岁的孩子送到那么远读书。且不少人觉得,投入如此高昂的成本,这笔“教育投资”的性价比似乎不高。
李知航就读的学校,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全球第481位(全美排名第103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顶尖名校。
对此,李知航反倒显得坦然。他曾收到了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其他3所分别是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贝勒大学,阿拉巴马大学。因喜欢音乐,故选择了乡村音乐的故乡田纳西大学。
他还宽慰李东,选择大学,未必非得紧盯那些光环耀眼的“藤校”或顶尖名校。在他看来,即便院校排名并非顶尖,只要毕业后能在美国顺利就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样不错。
打心底里,李东清楚李知航骨子里想活得精彩一点。正是这份对儿子的了解,让他舍得投入巨资,且未后悔过,他更在意的是为李知航提供一个“能施展的平台”。
在李东看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和成长,“说不定他能做得更好。”
低龄留学的孩子,成长常超乎父母想象,但疏离也可能悄然发生。
李知航离家的第二年曾短暂回国团聚,此后数年未归。被问及原因时,李东坦言孩子一放假就不断寻找提升自己的机会,而“自己和太太的签证难办”,且工薪家庭供留学已竭尽全力,赴美探亲近乎奢侈。
尽管如此,亲子关系仍在李东心中排在首位。
每周至少一小时雷打不动的通话中,他会问,“这周有什么新消息?考试如何?和哪个朋友玩了?”李知航事无巨细汇报,包括青春期敏感的“伤心时刻”。
李东透露,11岁就赴美留学的李知航,几乎错过整个中国初高中教育,中文已“磕磕巴巴”。虽然他为中国血统自豪,却也明确表示,毕业后想继续在美国寻找实习工作机会。
这种彻底的融入,在李知航看来是规划毕业后留美的基础。但李东却看到潜在风险:繁琐的签证工签程序,以及近年中美关系变化的不确定性。
“比方哪天开车超速,被遣返了。”李东说,与最开始的初衷不同,“顺利毕业”成了最朴素的愿望,“现在只希望孩子平安无事拿到毕业证”。
未来的不确定性,正重塑海归(专题)的价值链。海归光环也在经济潮汐中褪色。陈静敏锐察觉到变化。
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疫情前,中国外企多,海归进外企工资高。疫情后不少外企撤走,留下的岗位竞争惨烈。
陈静和丈夫对女儿的期待,早已锁定在海外就业。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滑铁卢大学毕业生在当地年薪普遍超20万加币(折合人民币105万元),若回国工作,抛开薪水不说,还要担忧能不能找到工作。
投入与产出的天平正在倾斜。
“不要期望值太高,”陈静语气清醒,“现在已不是留个洋就能找到高薪工作的年代。”
她甚至劝阻朋友耗资百万送子赴美读研,建议转向性价比更高的香港。
这种清醒,已成为低龄留学家庭的普遍共识。
“了解留学国家的教育体系是规划的关键一步。”王秋粟以新加坡为例,其以英联邦教育体系为主,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能让孩子接触西方教育与文化,又能保留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这种体系特点直接影响孩子的适应路径和学习体验。
王秋粟提醒,家长不要盲目 “为孩子牺牲一切”。她举例,有些家长以为在国内卷不动,去国外继续卷,反而适得其反。
在她看来,低龄留学是一个牵动家庭全局的决策,需结合孩子特点、家庭事业等长远规划,避免只为“镀金”或“曲线救国”而盲目选择。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李东、张雯、许元宝、黄蕾、黄明生、陈静、粘恩希均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王瑭琳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