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远行 400万投入 低龄留学的家庭豪赌
美国同事侧目。让人很难联想到,这个11岁就独自赴美、没有家人陪伴的男孩所熬过的艰难时光。太平洋的另一端,加拿大(专题)的校园里,低龄留学生(专题)的身影同样穿梭其中。
曾因广州高中学业压力,而选择前往加拿大留学的黄蕾,后来凭着数学优势考入了滑铁卢大学。令自己没想到的是,朋友圈里中国同学晒出的悠闲大学生活,与她凌晨两点还在更新学习笔记形成对比,海外学业的隐形压力无处不在。
留学这条路径,被部分人想象为“轻松逃离”国内升学压力,其现实图景远非如此。多位受访家长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低龄留学更像一场考验家庭综合实力的“系统工程”——持续的情感陪伴能力、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强大的经济续航能力,缺一不可。
在外界看来,中国教育体系如同一条“目标明确的赛跑”:跑道清晰,所有人朝着高考这一统一终点冲刺,路径相对明确。
而国际教育则呈现另一番景象,它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新的困惑也浮出水面。高投入并非有高回报,低龄留学孩子的成长轨迹会如何发展,鲜有清晰的答案给到低龄留学的家长们。
“趁孩子小送出去”
曾在美国工作五年的李东,与身为小学英语教师的妻子罗燕霞,在儿子李知航出生后,家中便切换成“全英文频道”。
“儿子做梦说的都是英语。”李东回忆时带着骄傲。当其他3岁孩子还说不好中文短句时,李知航已能与外教自由交谈。
小学阶段,李知航就读的是佛山碧桂花城学校国际班。良好的英文基础让他在学校里“小有名气”。
11岁那年,李知航在一场由留学中介主办的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奖。顾问得知李东有让孩子大学留美计划后,极力游说:“趁现在小送出去,能更好融入当地环境。”
这句话击中了李东,他当场交了定金。这个仓促决定却让罗燕霞充满矛盾:“我很舍不得,心疼孩子太小。”她坦言并不支持父子俩的想法。
但李知航对父亲描述的美国生活“有一种向往”,觉得“肯定和现在不一样”。
通过中介,李知航于2018年如愿申请到了美国弗吉尼亚州一所初中。由于美国学制不同,李知航读的是相当于中国初二的八年级(美国称为“8th Grade”,是初中的最后一年)。完成这一学年后,他可升入该校的高中部。
做好准备后,李知航第一次去美国领事馆面签。由于年龄太小,结果不出意外地被拒签了。
尽管罗燕霞内心希望就此止步,但看到父子俩的失落,他们还是通过中介重新调整方案,再次申请签证并通过。
2018年秋,在深圳罗湖口岸,李知航准备前往香港(专题)乘坐飞机。临走前,他突然转身扑向李东夫妇。
他瘦瘦的身体因哭泣而颤抖。李东回忆,就在前一晚,李知航还在若无其事地玩手机,对“独自留学”毫无概念。直到要走的这一天,他才惊觉自己将独自漂洋过海。
与李东一家的长期规划不同,大多数人认为,低龄留学的选择,往往源于对现有教育模式的逃离。
在广州市一所重点高中的教室里,厚重的习题册堆满了课桌。当黄明生试探性地问女儿黄蕾是否愿意去加拿大读高中时,这个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女孩立刻答应了。
想法从萌生到落地,只用了两三个月。2023年1月底,黄蕾拖着行李箱飞往加拿大。用黄明生的话形容,是“口罩遮不住弯弯的笑眼”。
在加拿大私立高中附近租住的公寓里,黄明生开始了为期大半年的陪读生活。
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后,迎接黄明生的场景几乎一成不变:黄蕾躺在沙发上,指尖在手机游戏界面快速滑动。
这近乎“摆烂”的状态,让黄明生坐立难安。他在广州习惯了黄蕾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点回家的作息。如今看着她每天早上九点上学、下午四点放学,回家后还没有作业。
夜深人静时,焦虑感扑向黄明生:“这样下去,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对中国家长来说,‘太放松’有时比‘内卷’更难适应。”新加坡普利国际教育集团创始人王秋粟,从事文化教育领域多年。她表示,在新加坡留学的家庭中,不乏因为放学时间和学习计划的不同,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2025年夏天,身高一米八的李知航穿着熨得笔挺的藏青西装,用流利的英语向部门主管汇报实习工作成果。他语速极快,偶尔蹦出的金融术语引得邻座的曾因广州高中学业压力,而选择前往加拿大留学的黄蕾,后来凭着数学优势考入了滑铁卢大学。令自己没想到的是,朋友圈里中国同学晒出的悠闲大学生活,与她凌晨两点还在更新学习笔记形成对比,海外学业的隐形压力无处不在。
留学这条路径,被部分人想象为“轻松逃离”国内升学压力,其现实图景远非如此。多位受访家长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低龄留学更像一场考验家庭综合实力的“系统工程”——持续的情感陪伴能力、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强大的经济续航能力,缺一不可。
在外界看来,中国教育体系如同一条“目标明确的赛跑”:跑道清晰,所有人朝着高考这一统一终点冲刺,路径相对明确。
而国际教育则呈现另一番景象,它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新的困惑也浮出水面。高投入并非有高回报,低龄留学孩子的成长轨迹会如何发展,鲜有清晰的答案给到低龄留学的家长们。
“趁孩子小送出去”
曾在美国工作五年的李东,与身为小学英语教师的妻子罗燕霞,在儿子李知航出生后,家中便切换成“全英文频道”。
“儿子做梦说的都是英语。”李东回忆时带着骄傲。当其他3岁孩子还说不好中文短句时,李知航已能与外教自由交谈。
小学阶段,李知航就读的是佛山碧桂花城学校国际班。良好的英文基础让他在学校里“小有名气”。
11岁那年,李知航在一场由留学中介主办的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奖。顾问得知李东有让孩子大学留美计划后,极力游说:“趁现在小送出去,能更好融入当地环境。”
这句话击中了李东,他当场交了定金。这个仓促决定却让罗燕霞充满矛盾:“我很舍不得,心疼孩子太小。”她坦言并不支持父子俩的想法。
但李知航对父亲描述的美国生活“有一种向往”,觉得“肯定和现在不一样”。
通过中介,李知航于2018年如愿申请到了美国弗吉尼亚州一所初中。由于美国学制不同,李知航读的是相当于中国初二的八年级(美国称为“8th Grade”,是初中的最后一年)。完成这一学年后,他可升入该校的高中部。
做好准备后,李知航第一次去美国领事馆面签。由于年龄太小,结果不出意外地被拒签了。
尽管罗燕霞内心希望就此止步,但看到父子俩的失落,他们还是通过中介重新调整方案,再次申请签证并通过。
2018年秋,在深圳罗湖口岸,李知航准备前往香港(专题)乘坐飞机。临走前,他突然转身扑向李东夫妇。
他瘦瘦的身体因哭泣而颤抖。李东回忆,就在前一晚,李知航还在若无其事地玩手机,对“独自留学”毫无概念。直到要走的这一天,他才惊觉自己将独自漂洋过海。
与李东一家的长期规划不同,大多数人认为,低龄留学的选择,往往源于对现有教育模式的逃离。
在广州市一所重点高中的教室里,厚重的习题册堆满了课桌。当黄明生试探性地问女儿黄蕾是否愿意去加拿大读高中时,这个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女孩立刻答应了。
想法从萌生到落地,只用了两三个月。2023年1月底,黄蕾拖着行李箱飞往加拿大。用黄明生的话形容,是“口罩遮不住弯弯的笑眼”。
在加拿大私立高中附近租住的公寓里,黄明生开始了为期大半年的陪读生活。
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后,迎接黄明生的场景几乎一成不变:黄蕾躺在沙发上,指尖在手机游戏界面快速滑动。
这近乎“摆烂”的状态,让黄明生坐立难安。他在广州习惯了黄蕾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点回家的作息。如今看着她每天早上九点上学、下午四点放学,回家后还没有作业。
夜深人静时,焦虑感扑向黄明生:“这样下去,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对中国家长来说,‘太放松’有时比‘内卷’更难适应。”新加坡普利国际教育集团创始人王秋粟,从事文化教育领域多年。她表示,在新加坡留学的家庭中,不乏因为放学时间和学习计划的不同,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