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对维生素D的看法发生了哪些改变?
家庭医生让我测个维生素D,查出来数值是14 ng/ml。按当时的标准,正常值是30以上,20-30是维生素D不足,低于20则属于维生素D缺乏,我属于“维生素D缺乏”。
我当时有点诧异。因为日照可以增加维生素D,人体有个像植物光合作用一样的功能,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以把皮肤中的一种化合物转化成维生素D前体。而我那时候正热衷于跑步,晒得黑黑的,怎么还缺维生素D呢?
既然被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家庭医生马上给我开了每颗5万单位的大剂量维生素D,每周只吃一颗。
按现在的医学认知,这件关于维生素D的经历有三点都做得不太对:测维生素D、判定维生素D缺乏、以及吃高剂量的维生素D。等下咱们一条条来分析一下。
过去十多年来,维生素D被发现和很多疾病都相关,比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摔倒、痴呆、抑郁、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等。因此维生素D补充剂的销量飙升,维生素D的检测率也随之飙升,维生素D几乎成了一个灵丹妙药。但是最近这几年来更多的证据出现,推翻了以前的观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为以前发现维生素D和各种疾病有关,几乎都是观察性的研究。但观察型的研究分析并不能显示因果关系,还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导性的结果。比如。天亮了鸡叫了,但是天亮并不是因为鸡叫导致的。
当人们发现维生素D可能和各种疾病有关之后,就开始进一步做“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一直被认为是最有力的医学证据,这样的随机设计使得实验组和安慰剂组之间出现的任何差异,更有可能是由于维生素D,而不是其他变量引起的。
美国的VITAL试验是迄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维生素D随机试验。这项研究跟踪了近2.6万名大体健康的成年人,他们被随机分配,要么每天吃200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实验组),要么吃淀粉片(安慰剂组),平均随访时间为5.3年,再来看这两组人的疾病发生率有没有区别。
另外还有其他临床试验,包括新西兰的ViDA试验,这些试验发现补充维生素D不能减少癌症、不能减少心血管疾病,而且也不能防止跌倒、不能改善认知、不能减少心房颤动、不能减少偏头疼的发生频率、不能改善中风预后,甚至不能降低骨折风险。
所以,美国内分泌协会在2024年推出了维生素D的最新指南,内容和以前有比较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有了更可靠的证据。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就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我们对维生素D了解得更多,观点也随之发生改变。
那回过头来说,我的第一个错误是什么呢?新指南对普通人群不推荐常规测维生素D。这里的普通人是指不到75岁的、居住在社区里(不住在医院里或老人院)、非怀孕、没有某些特殊疾病的成人。既然目前研究结果是根据维生素的水平去补充维生素D并没有带来任何临床上的益处,那为什么要查呢?所以现在不推荐常规测维生素D水平。
我经历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以为维生素D值14是太低了,因为当时的正常值是30以上。但是其实在2011年美国医学研究会(IOM)就发现维生素D到了12-16时,对骨骼的好处就开始到达平台期了,20以上就没有更多益处了。
但是美国内分泌协会那时候认为30以上才算正常值,部分原因是当时指南的主笔Holic医生强力推崇维生素D,他自己每天吃6000单位,有点极端了。
现在各种研究发现,美国人几乎维生素D水平都是够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乳制品和早餐谷物里面加了维生素D,所以研究显示美国大众的维生素D并不缺乏,因此没有特殊原因就不必测维生素D。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几年前年度体检时,我当时有点诧异。因为日照可以增加维生素D,人体有个像植物光合作用一样的功能,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以把皮肤中的一种化合物转化成维生素D前体。而我那时候正热衷于跑步,晒得黑黑的,怎么还缺维生素D呢?
既然被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家庭医生马上给我开了每颗5万单位的大剂量维生素D,每周只吃一颗。
按现在的医学认知,这件关于维生素D的经历有三点都做得不太对:测维生素D、判定维生素D缺乏、以及吃高剂量的维生素D。等下咱们一条条来分析一下。
过去十多年来,维生素D被发现和很多疾病都相关,比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摔倒、痴呆、抑郁、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等。因此维生素D补充剂的销量飙升,维生素D的检测率也随之飙升,维生素D几乎成了一个灵丹妙药。但是最近这几年来更多的证据出现,推翻了以前的观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为以前发现维生素D和各种疾病有关,几乎都是观察性的研究。但观察型的研究分析并不能显示因果关系,还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导性的结果。比如。天亮了鸡叫了,但是天亮并不是因为鸡叫导致的。
当人们发现维生素D可能和各种疾病有关之后,就开始进一步做“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一直被认为是最有力的医学证据,这样的随机设计使得实验组和安慰剂组之间出现的任何差异,更有可能是由于维生素D,而不是其他变量引起的。
美国的VITAL试验是迄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维生素D随机试验。这项研究跟踪了近2.6万名大体健康的成年人,他们被随机分配,要么每天吃200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实验组),要么吃淀粉片(安慰剂组),平均随访时间为5.3年,再来看这两组人的疾病发生率有没有区别。
另外还有其他临床试验,包括新西兰的ViDA试验,这些试验发现补充维生素D不能减少癌症、不能减少心血管疾病,而且也不能防止跌倒、不能改善认知、不能减少心房颤动、不能减少偏头疼的发生频率、不能改善中风预后,甚至不能降低骨折风险。
所以,美国内分泌协会在2024年推出了维生素D的最新指南,内容和以前有比较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有了更可靠的证据。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就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我们对维生素D了解得更多,观点也随之发生改变。
那回过头来说,我的第一个错误是什么呢?新指南对普通人群不推荐常规测维生素D。这里的普通人是指不到75岁的、居住在社区里(不住在医院里或老人院)、非怀孕、没有某些特殊疾病的成人。既然目前研究结果是根据维生素的水平去补充维生素D并没有带来任何临床上的益处,那为什么要查呢?所以现在不推荐常规测维生素D水平。
我经历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以为维生素D值14是太低了,因为当时的正常值是30以上。但是其实在2011年美国医学研究会(IOM)就发现维生素D到了12-16时,对骨骼的好处就开始到达平台期了,20以上就没有更多益处了。
但是美国内分泌协会那时候认为30以上才算正常值,部分原因是当时指南的主笔Holic医生强力推崇维生素D,他自己每天吃6000单位,有点极端了。
现在各种研究发现,美国人几乎维生素D水平都是够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乳制品和早餐谷物里面加了维生素D,所以研究显示美国大众的维生素D并不缺乏,因此没有特殊原因就不必测维生素D。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