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香港小贩行业余温 扛得过时代降温吗?
游客消费模式改变 学者:应重振小贩文化
小贩行业除了在香港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本土历史文化上也划下浓厚的一笔,成为香港主要的旅游景点。
以女人街和庙街为例,自2005年起便长期稳居香港十大旅游景点之列,去年更排名第四。以往,女人街的人流每天络绎不绝,不论本地人还是游客,都会到那里买价格实惠的日用品或纪念品,是红极一时的旅游胜地。
随着近年香港经济受疫情打击,女人街已经光景不再。《联合早报》记者日前到女人街采访时,发现已经不见人群拥挤的场面,而其他地区的街头地道小摊,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女人街早年因销售女性用品为主而得名,图为女人街的一个售卖饰品的摊档。(戴庆成摄)
香港大专讲师樊智伟受访时指出,小贩在香港逐渐消失,一方面是因为香港政府收紧发牌制度,另一方面则是经济模式转变,市民购物也更注重饮食卫生、品牌效应。
他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社会百废待兴,两餐温饱得来不易,很少人会关心食物健康,光顾街边小贩是很平常的事,最重要的是价钱便宜。但来到21世纪,香港的经济环境已有很大变化,小贩在香港消失不能只推说是政府造成。”
樊智伟举例,他以前在新界北区上班,夜深时路过上水和粉岭铁路站外,那里有很多熟食小贩档,光顾的市民非常多,因为很多人深夜下班,一出铁路站便可买来吃,而且选择多、价钱便宜,所以人流非常旺。但这些熟食小贩档口也引起附近居民投诉,认为影响卫生、阻塞通道。当局扫荡后,现在上水和粉岭站附近的两座天桥非常冷清。
应重新建立发牌制度
樊智伟认为,以往香港的小贩经济养活很多家庭,但时过境迁,现在很少港人是靠做小贩生意维生。
不过,他也指出,近年游客的消费模式不再是以“爆买”(指一次性购买大量商品)为主,很多游客更希望体验本地的历史文化,购买本土特色产品,而小贩特色是游客来港消费的一个重要吸引力。
樊智伟说:“既然游客都希望重见昔日香港的小贩摊档,尝试各种地道小吃,选购多种旅游纪念品,政府有必要重振小贩文化。”
他近年经常往返中国大陆,见到很多小区都会划出范围,给小贩经营摆卖,既不影响居民生活,也吸引很多本地人和游客游逛、消费,带旺当地的经济,港府可以参考这个做法。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部讲师蔡思行受访时则指出,香港食环署目前只从市政管理的角度出发,限制小贩行当扩散发展,当局应该重新建立新的小贩发牌制度。
他说,回看香港历史,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整条弥敦道布满流动小贩,成为香港经济自行救亡的象征;但现在香港已不能只注重小贩和固定摊档的经济价值,而是应该从提振市区文化氛围和传统文化价值的角度,重新检讨现有的小贩政策。
“简单来说,香港再次发展小贩行业,是要打破过往多年来商场商铺千篇一律的困局,让市民和游客能重新在各区找到各式各样的消费和文化体验。”
蔡思行以近些年维园不时举行包括工展会等嘉年华式活动为例说,这类活动可以继续推行,但当局也须要灵活地推动在指定的街道转角处,增设不同特色的小贩档,方便游客打卡,“若能小心规划,不愁游客不回头”。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Mor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