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香港小贩行业余温 扛得过时代降温吗?
当局同时也严厉执法,打击小贩非法摆卖。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的小贩事务队,在全港18区的45个小贩黑点,定期进行分段巡逻和突击行动。
有女人街之称的通菜街是香港一条著名街道,许多商贩沿街摆档,售卖服装、饰品和玩具等。 (戴庆成摄)
九成流动小贩满60岁
香港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今年6月30日发布的《数据透视:香港的小贩管理措施》报告显示,小贩事务队去年进行8万5445次突击行动,打击非法摆卖活动,平均每天进行234次行动。去年,共有3312起无牌小贩检控个案,相当于每名无牌小贩在一年平均被检控约4.5次。
在当局严厉的执法下,香港无牌小贩数量在过去24年大幅减少84%,到去年仅剩下698人。全港固定摊位小贩数量过去24年也累计减少40%,到去年剩下4848个;流动小贩的数量在同期更锐减80%至233个。
立法会的报告也指出,除了小贩人数持续缩减,香港小贩行业也出现老龄化。截至去年9月底,73%的持牌固定摊位小贩年满60岁,而40岁以下者仅占3%。流动小贩老龄化更严重,九成人年满60岁,40岁以下者只有0.8%。
贩商代表:生存空间狭小 盼政府从旅游文化角度给予扶持
1986年成立的港九新界贩商社团联合会,有超过100个成员,主要来自街边市集如庙街和女人街,以及街市商贩。
会长陈锦荣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在众多商贩行业中,报贩经营最为惨淡。报摊拥有逾百年历史,是香港街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纸风行的时代,全港有多达3000多个报摊。随着网络媒体兴起,以及读者阅读习惯改变,全港目前仅剩100多个报摊,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危机。
身兼油麻地庙街贩商商会主席的陈锦荣认为,目前香港小贩牌照持牌人或经营者大部分年龄偏高,出售的商品往往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难以吸引游客。
他举例,商会曾经成功为庙街的商贩争取到售卖干货的同时,也可以卖包装食品,但最后只有一档提出申请。
陈锦荣说,近年购物模式转变,网购、外卖食物兴起,港人北上消费也蔚然成风,都导致商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他认为,商贩要生存就要求变,改变固有思维,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政府对商贩没有采取扼杀政策,但也没有扶持,而是让他们自生自灭。既然商贩对促进香港旅游有很大帮助,当局应主动出击,协助制定短期或长期的小贩政策,从旅游和文化传承等角度给予扶持,而不是只有食环署一个部门负责。”
陈锦荣认为,政府应设置一定年限,让商贩的助手或合伙人具有继承小贩牌照的资格,并且效仿新加坡推出的小贩培训计划,培训有意加入行业的新手如何经营,包括去哪里取货、如何掌握市场脉搏等,以紧贴潮流,与时并进。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Mor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