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那些润得飞快的上海宁

本篇继续写润学人物,但视角将聚焦于上海人。前两篇共计14位人物,竟有6位是上海人,将近一半!本篇将增加3位商人代表的嗅觉,与上述6位上海人(倪匡、杜月笙、李政道、胡蝶、张爱玲、潘柳黛),合成一篇《上海人的嗅觉》,以兹纪念。


在50年代的香港,上流社会喜欢听的是英文歌和带着上海情调的国语歌。在那时的香港影视作品中,说上海话的角色永远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那会儿要是在在文化圈、电影圈混,要是不会几句上海话,那可就亏大了!

那么海派文化在香港如此火热呢,原因是在70多年前的历史洪流中,上海人凭借独特的嗅觉,南下香港,他们不仅迁徙了财富和文化,也带去了上海的灵魂:精致、务实、永不墨守成规。

同时,这些上海人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危机中,总有另一种可能。这正是上海人那独特的嗅觉——一种对变化的敏感,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一种对机会的精准把握。



邵逸夫:

从上海滩到“东方好莱坞

为什么上海话在早期的香港娱乐圈地位这么高?

答案藏在TVB的创始人邵逸夫身上。这位在上海发迹的娱乐大亨,早年直接把上海话定为公司内部沟通语言——郑佩佩回忆当年拍戏时的趣事:"邵先生开会都用上海话,我们这些演员不得不硬着头皮学。"提起邵逸夫,除了电影就是大楼。

作为曾经的亚洲娱乐之王,邵逸夫拍了一千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是香港成就“东方好莱坞”的奠基人;他捧红了数以千计的明星,包括“四大天王”和一代代“港姐”。

同时,他捐赠的逸夫楼全国各地超过6000座。可以说,邵逸夫不是香港最有钱的,但绝对是最受人尊敬的企业家之一。

1957年,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请他去香港,一起搞起了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专拍华语片。


1967年,邵逸夫和朋友一起搞了个香港电视广播公司(TVB),免费播电视,硬刚当时香港电视的老大亚视。TVB出了多少男神!TVB的培训班出了周润发周星驰、“无线五虎”、四大天王……

21世纪初有人说,香港百分之九十的明星,都是TVB出来的!

除了办培训班,邵逸夫还搞了个“港姐”选美,赵雅芝李嘉欣张曼玉、邱淑贞这些女神,都是通过“港姐”走红的,成了多少人的梦中情人。

邵逸夫于2014去世,活了107岁。有个网友总结得挺逗:“人走了,楼还在。”(许老板则是:人还在,楼不在)

邵逸夫的一生,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润,不是离开,而是带着根移植到更肥沃的土壤上。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牛顿定律不是牛顿先发现的,你被骗了很多年 那些走进电影院的中年人,在陈佩斯的《戏台》中寻找自己
    海外漂泊多年后,我终于放下了"归属感"的执念 暗中较劲多年的杨幂和赵丽颖,这次"胜负已分"
    泽连斯基:俄乌时隔多年首次探讨元首会晤条件 香港知名男星自曝不近女色,复婚多年无夫妻生活
    专访|马伊琍:和创作者、观众"共建"那些鲜活的女性形象 《人民的名义》那些观众不知道的事情,难怪郑胜利戏份那么多
    "大爷在这里守了20多年,只为撑伞救你一命" 朋友欠债多年不还 他气出癌症后悔莫及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