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残暴的开始必将以残暴结束

文 | 阑夕
残暴的开始必将以残暴结束,这是上周又双叒叕去晚点播客聊这次「外卖大战」的基调,我很喜欢。
这句话改自莎士比亚经典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六场,神父在为二人主持秘密婚礼时脱口而出,果然一语成谶。
在增量用户已经消失殆尽的今天,重新捡起补贴这么一个返祖化的手段,梦回中关村咖啡馆里互联网泡沫正浓的十年前,即便不说刻舟求剑,这对市场供需关系的人为扭曲,也充满了不可知的风险。
粗略统计下来,美团、阿里、京东三家每个月总计要在外卖行业烧掉200亿人民币,去年中国整个外卖市场的日均订单量还不超过1亿单,但在7月5号这一天,骑手们送出了破天荒的2亿单外卖,「很显然大家不是一天要吃 6 顿饭了,而是巨额的补贴让大家宁愿让家里的冰箱塞满奶茶,也不能错过这个羊毛。」
当然,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倒是确实不必考虑这么多,大额减免的红包该领就领,应领尽领,大厂越是打得不可开交,用户越是便宜占到手软,这是自古以来的基本预期,都是刺激消费的母题,这边没有直升机撒钱,却也不缺在外卖App里实现的奶茶自由。
最开始的问题,是为什么阿里时隔这么久——距离京东高举高打的袭掠美团之后过了接近两个月——才加入进来?
这种反射弧很容易让人想起IE浏览器的梗,但是信我,不是阿里不想尽快凑这个热闹,实在是它做不到,或者说,相比京东是在主营业务濒临出局的绝望下由刘强东亲征跨界、美团本身就有大半条命挂在外卖业务上,外卖以及即时零售之于阿里的份量很难在一夜之间就提上去,必须先由组织的调整来确定方向。
这是大船才有的前摇特点,船舵往右打满了,也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看到船身在转向,自从「1+6+N」的拆分终止,阿里重新集中权力的架构变动就不曾停下,一切的目标都是要让集团以及新一任管理层「直营」业务。
甚至可以非常清晰的拉一条时间线出来:
6.23,饿了么、飞猪并入电商事业群;
6.27,蒋凡进入阿里合伙人委员会;
7.2,淘宝宣布500亿补贴计划;
7.5,冲刺1亿单/日;
看上去,是紧锣密鼓的一系列动作,最后放出了那个大招,实际上,是大招早就按下去了,但不上完这些Buff,它是开不出来的,在整合资源回归淘宝之前,淘宝和饿了么的新闻稿都是分开发的,两条业务线相互打下手的关系,是巨大的摩擦成本,两边都放不开手脚,即使要发补贴,是从哪边走账、核销哪边的KPI、汇报主体写哪边等等,都是问题,所以在把权责都交到阿里最能打仗的那个人手上之前,阿里只能隐忍缺席,在美东外围蹭蹭不进去。
然而一旦完成了转舵,大船的压迫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阿里要做「超级星期六」,就为让美团长期处于「失血」状态,虽然美团负责外卖业务的王莆中也借由晚点的采访传出了「冲单没意义,但美团能跟」的信号,只是客观上美团已经要拿出去年利润的一半去做防御了,继补贴外卖影响到店业务之后,这种无妄新增的成本也拖累了美团同样需要大规模前期投入的出海业务,不喊疼,不意味着没伤口。
晚点在稿子里的写法很毒舌:「其实我们现在回头看阿里每一次关键战役背后的路径和过程总是相似的:都由一位新兴挑战者发起,都伴随着马云的一次发火、一次组织调整和一次权力交接。」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