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文科老师 正在"沦为"数据工人
整体上而言,我能感受到现在的学生比以前更焦虑了。有大一学生刚入学,就问我要如何保研?如果没法保研的话,能不能提前毕业,以拿到上一届的保研资格,或者多一年的时间准备考研?这就是他们每天最关心的问题。他们已经接触了太多社交媒体上的经验帖和社会传达的焦虑,对于未来的想象就是保研、考研、考公,在这些前提下,设想一下他们的大学4年会怎么过。
学生陷在一套考评体系里面。老师也一样,教学评估、发论文、评职称、各种基金项目、人才帽子,非常卷。学术生活也很无聊,因为它的评价维度愈发单一。

〓 《二十不惑》剧照
近年不少高校文科的预算被砍,甚至专业被裁撤,这意味着很多老师会丢饭碗。“211”及以上的学校目前暂时好些——他们整体上经费较多,但对于普通一本及以下的学校,尤其是没有硕博士点的,影响最大。
我们当地一所二本学校的经管类老师说,他们现在评职称甚至不看纵向课题,就看横向课题——能够拉到多少万研究经费,这对文科很不友好。我还听说另一所本地学校的老师们,为了应对每年横向经费到账的数目要求,只能找亲戚的公司帮忙做一笔账到他的户头上,然后再打回去。
即使有些学校暂时没有被砍预算,但整体文科学术圈的竞争压力也变大了很多——因为高校扩招,这几年文科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国家社科基金,以前都会说青年项目会向青年学者倾斜,但是现在大家普遍感觉青年项目比一般项目还难申。因为申请者都是一大批刚毕业的名校博士,接受过相对完整的训练,文本质量会比一般项目更好。
现在各种科研项目,我能申的话题越来越少了,需要尽量往有限的几个热门话题靠。有个老师之前说过,文科研究是无禁区的,但发表是有限制的。发表尺度有时也取决于在学术圈的位置。对我这样的“青椒”来说,只能去做一些可能没那么喜欢,但容易发表的研究,先攒一攒学术圈的位置。
很多学校也对文科老师绩效加码。我现在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绩效达标。作为老师,我们要操心的事除了教学和科研外,还有一堆行政事务,比如系里排课、科研绩效统计,学生毕业手续等。如果系里要承办讲座或学术会议,细到订票、接待、场地、手册制作等,都得我们这些老师来操办。每天从早到晚手机响个不停,作为考评期还没过的新人,我很难有拒绝的权利。
文科无用?
所以我时常在想,文科在当下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我去各地调研,地方官员和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你们搞社会学的只看到社会阴暗面?不可否认,批判本身肯定有存在的价值,但这句话也确实反映了一个“无用”的事实——那就是我每天盯着各种社会的负面现象,却没什么办法可以改变。
我花那么大力气写出来的论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评职称?为了绩效?我每天按照那套学术范式反复磨,不断在想,调研的东西可以嵌入到一个怎样的学术脉络当中,去对话某个理论。可是这一套知识生产到底能够带来什么?这是我一直以来有所怀疑的,也是我现在最大的困惑。
我认为很多文科专业的定位并不明确,它并非以就业为导向,但毕业生又面临职业化的问题。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那些无法直接创造经济增量的岗位,首当其冲被裁减,那这类学科被缩减规模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常规律。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