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文科老师 正在"沦为"数据工人

〓 湖北恩施学院的学生们正在上课。
批作业的时候,到底是AI写的还是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语言,区别还是蛮明显的。现在因为AI的大量涌入,当我看到学生非常稚嫩而真挚的文字时,竟然都有一种感动。我常对学生说,就算不完美,但起码这是你自己的思考过程,不完美才是人类。
我一度非常担心AI会让人变笨,但有朋友劝我说,AI其实就是一个工具,我们现在这套创造知识模式,可能随着AI的引入发生变化,未来说不定人会形成一些新的思维模式。
还有一位老师和我交流时提到,至少对于本科生来说,现在的文科作业可能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而不是要求他们提交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因为后者反而更容易促使人依赖AI完成,而培养他们写作真实的故事,反而还能鼓励他们走入他人的生活与真实的社会。
“转专业率低,我才能向组织交代”
AI冲击,加上整体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现在不少高校的文科专业都岌岌可危。
这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我们学院,中文系专业评分是最低的,整体师资力量也不强,但每年高考招生分数却是全院最高的,生源质量是最好的。相反,专业评分最高的社会学系,招生分数反而垫底。
因为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中文系在文科里认可度更高,还有张雪峰的“中文系好考公”这类观点的加持。学生报考时更倾向于遵照这些大众认知,而不会去看学院的专业排名。尽管中文系在院内评分低,多次面临被裁撤的风险,但正是因为它的高考分数线高,才勉强保了下来。
相比之下,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老师和我说,他明显感到生源质量日益下降。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他们是学校前几名的专业,现在都快招不到学生了,每年转专业率是全校最高的。
今年我给大一学生当班主任,最主要也最发愁的任务就是防止学生转专业。一个班的转专业率会影响到学科评估,甚至决定这个专业能否继续存在。如果专业被取消,我们的饭碗可能不保,或是被分流到马院、公管等其他学院去,在那里我们更难生存。
转专业率也是学院领导最关心的问题。为此他们专门开会强调现在形势如何严峻,整个学院随时可能被解散,每年都有一些专业面临被裁撤的风险,已经连续两年是学院动用各种关系、各种跑动,才把这专业给保下来的。
所以当有学生来找我聊要不要转专业时,我站在这种立场上,还是会讲我们这个学科如何好,但我也不会直接阻止,而是建议他们先去想转的专业听听课,看能不能听懂,是否真的喜欢,再决定。
因为大一学生转专业往往比较盲目,他们对目标专业的实质内容、自己的适配性,以及未来会从事什么工作,都缺乏深入了解。他们的认知一方面来自高中阶段的有限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被社会舆论,尤其是张雪峰这种网红导师塑造出来的刻板印象。
大部分的学生真去听课后,意识到那个学科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很多就此作罢。这种尝试对他们来说是好事,也让我松了口气。转专业率低,我才能向组织交代。
张雪峰一定程度上真的能影响某个专业和学校的分数。对于一个家庭支持有限、难以承担试错成本的学生而言,这些建议可能有帮助,但他确实也加深了社会对一些学科的刻板印象。他对某些学科的理解存在误区,他的建议本质上是在利用信息差,但很多人也确实需要这个信息差。
我注意到,张雪峰直播时,通常会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家庭背景,再给出针对性建议。但很多人将他的话片面摘取,成为对一个学科的总体评价。实际上,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做好某个方向,除了家庭背景外,性格更重要。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