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告:"数据光鲜 隐患依旧"

《南德意志报》撰文指出,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出人意料地实现了5.2%的增长,显示美国总统川普以关税打垮中国的计划至少暂时没有成功。《法兰克福汇报》则报道称,出色的统计数据并不能掩饰中国的深层隐患。


《南德意志报》发自北京的报道称,中国官方发布的经济数据看似强劲,事实上,但众多隐患也正在浮出水面。有鉴于此,第二季度5.2%的增长更像是昙花一现,而并非经济持久复苏的标志。这篇题为《贸易战中的中国经济》的文章写道:

”长期以来,外界普遍认为,由于卷入同美国的关税大战,中国已经断无希望实现每季度约5%的增长目标。过去几个月来,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不断升级,双方不断祭出关税与反制措施。

美国扩展了高端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的禁令,而中国则以限制稀土出口作为回应。官方的说辞虽然是‘保障国家安全’,但在稀土这一战略资源的开采和精炼工序上的垄断地位,早已经成了中国的王牌。除美国公司之外,欧洲和亚洲的企业也都受到了稀土出口管制的冲击。谁要想继续获得稀土,就必须向中国有关当局提出申请,审批过程则动辄需要数周之久。

六月中旬在伦敦举行的会谈中,中美双方达成了暂时性的缓和协议。中美两国均同意大幅下调关税,北京还承诺将加快向美国企业出口稀土的速度。此项协议令中美贸易关系暂时恢复到了争执升级前的状态,但持久性的解决方案却依然遥遥无期。伦敦协议的有效期为90天,将在九月中旬期满。”

经济增长难以持续

《南德意志报》指出,表面上看起来,第二季度5.2%的经济增长似乎可以说明中国经济并不依赖于美国市场,但细究之下,不难发现,这一经济增长的背后,是出口转向、提前发货以及政府补贴等诸多短期因素促成的,维持下去难度很大:

“要想彻底扭转局面,政府或许应当出台一项大规模的提振计划,比如提高养老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便增强民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但共产党却偏偏对此类提振措施心存忌惮。党内高层有很多人认为,建立主动性的福利国家制度会开辟危险的先例:一旦打开这个魔瓶,民众就会渐渐习惯于国家的资助。即便将来经济形势得到好转,民众也还会继续向国家提出要求。对于要全面掌控分配与期望的共产党体制来说,这一切无疑是不可控的风险。



《法兰克福汇报》:民众更像身处经济危机而不是一个‘5%增长’的时代。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目前这些稳固的经济数据,可能恰恰会成为政府不采取提振措施的理由。毕竟在国民经济保持增长的状况下,官方并没有采取应对措施的必要。而这也正是问题所在:良好的数据掩盖了深层的隐患,也为当局拖延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空间。昙花一现式的虚假繁荣,有可能会令中国再次错失稳定国内市场的机会。


外交手腕和统计数据的助力之下,中国经济仍能得以维持。但只要北京继续以统计数据营造太平盛世,那么真正解决内部危机的机会就会变得愈加渺茫。

对于中国官方最新发布的第二季度统计数据,《法兰克福汇报》写道:

”尽管各项数据给人的印象是形势相当稳定,但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生产者价格指数已连续三年持续下滑,通缩已成现实;与此同时,消费价格则两年来处于停滞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工厂过多而导致的供大于求。几天之前,北京宣称,将对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引发的恶性价格战采取整治行动。而整治的重点则是汽车和光伏产业。



在普通民众看来,他们更像身处经济危机而不是一个‘5%增长’的时代。很多行业的收入在下滑,就业形势非常紧张,青年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周二,受到严格审查的中国社媒平台上,网友用各种荒诞不羁的调侃言论质疑官方发布的增长数据:尽管发布数据的是统计部门一位男性官员,但留言却有人评论道,“这位漂亮女士表达得真到位”;尽管这位官员一头黑发,却有人留言:‘他的头发好白啊!’还有人留言,“伊朗战胜了以色列和美国”。这类帖子获得了成千上万的‘点赞’。”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延伸阅读
    寅吃卯粮--中国经济增长的背后(图 一场补贴大战凸显中国经济末日狂奔
    分析:东莞是中国经济橱窗 难有合理出路 德语媒体:产能过剩窒息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腹地面临高温酷暑考验 基金大亨:中国经济危机四伏 应防对台蠢动
    十只黑天鹅袭来 中国经济濒临崩盘 上海小修小补不敌中国经济千疮百孔
    消费者价格持续下跌 通缩与关税:中国经济承压加剧 中国经济有多惨?失业率、楼市等数据统统被消失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