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中国农村女工养老困境:六七十岁还在拼命

陌生的乡土:所以女工年轻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发展需求,等到结婚生子后,完成家庭的积累就更重要了。


王欧: 对的,不像早年只考虑自己,她要考虑的目标更多元。

陌生的乡土:她们既有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有不得不的因素在里面。

王欧: 对,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力是不同的,权重也不一样。

陌生的乡土:回到农村结婚生子,然后在城乡之间往返迁移,是女工群体普遍的选择吗?

王欧: 首先,这个现象肯定是普遍的。实际上,不只农民工群体,城市中产阶级坚持不婚的也是少数,我们通常称呼为打引号的“剩女”,她们基本上都是精英,属于塔尖上的人。中国目前流行的结婚观念要么是门当户对,要么是女性向上匹配,处于塔尖上的女性结婚的可能性就降低了,而大量的普通女性,尤其是农民工女性,还是普遍会结婚。

再加上我们前面提到的人口结构性别比失衡,大龄单身男青年数量巨大,女性结婚就更加普遍了,因为她们会有很多的追求者。这就导致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的中西部地区,包括河南、河北、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新生代农民工,甚至00后农民工,她们的婚礼会提早提前。有的女工打工没一年,只要一回老家,就会有好几拨人去相亲,因为她们特别受欢迎。

从早年个体独立到结婚成家承担家庭责任,这个过程在女工群体里非常普遍,由此也带来她们职业生涯的中断,短期内她们可能选择在老家留守养育孩子,等孩子大了要权衡继续陪孩子还是出去打工,出去打工后一旦家里孩子和老人有什么需求,她又要立刻回去。

但是有没有差异呢?有。这个差异体现在不同的农民工家庭积累不一样,这决定了她能够在哪里养育小孩。有的农民工家庭可以把小孩接到打工地,像江苏昆山就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女工就不用往返迁移,等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她们可以做全职工作,也更像城市里的职业女性。

也有一些家庭没办法把孩子带到城市,而是在老家买一套房。等孩子读书的时候,她们可能会回去陪读,这就出现了“陪读妈妈”这个群体。更多的家庭,孩子依然在村小或者乡镇学校读书,她们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陪孩子,只能选择出去打工。




三、女工的增长:农村女性持续进城,女工占比接近40%

陌生的乡土:我们把视角稍微拉开点,从时间的维度看,女工群体的出现和发展有没有一个大概的时间线?

王欧:改革开放以来的女工群体是缓慢出现的。农民工群体内部本身就存在性别分化,男性占绝对主导,女工的比例比较低。最早一批进城女工大致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数量比较少,主要集中在特定行业,比如保姆,她们通过老乡相互介绍的传统方式形成了社会网络。其次是跟着丈夫一起出去打工。另外还有少数没有结婚的女性单独跟着老乡出去,进入的也是老乡所在的行业。这个阶段的进城女工数量非常少,主要是因为户籍限制比较严格,再加上很多地方有乡镇企业,农业在当时也还是非常重要的产业,大量女工选择留在农村。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第一代女工大量进城,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在农村结婚的女性,她们会选择到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打工。这批女工基本上是60后70后,像我妈妈就有好几个姐妹是那段时间出去打工的。社会上出现了“打工妹”这个词,说的就是她们。学术界也开始大量关注女工,我记得有一本书叫《中国女工》,讲的就是1990年代第一代女工到沿海地区打工的情况。

陌生的乡土:第一代女工大量进城的原因是什么?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