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越多,被AI替代得越快?真相扎心了

第二点,是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小时候总被教育不要质疑老师,老师说“1+1=2”,你就得信,如果你写“1+1=3”就会被判错。但这恰恰压制了孩子的反思与探索。


大模型则不一样。你可以不停地提问、反问、挑战它,也可以让它反问你。这样可以激发孩子追根溯源的能力,真正形成独立思考。

这其实就是苏格拉底式的“产婆术”——相信真理藏在每个人心中,需要通过反复提问唤醒。AI是一个理想的“产婆”,能配合孩子探索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更现实的是,AI本身也有幻觉,它会胡说八道,甚至网上很多信息都是AI生成的,已经被污染。所以我们更需要培养孩子的洞察力,去辨别真假。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三点,也是我最想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知识可以分三类:

已知的已知:比如1+1=2,AI和人都知道,AI做得更好。

已知的未知:比如我们知道蛋白质有结构,但还没完全解析。这类工作AI也最擅长,能根据已有规则推演、补全。人类做起来反而效率低。

未知的未知:这个领域甚至连问题本身都还没被提出,完全空白,黑暗一片。这才是人类最擅长的部分,也是AI做不到的。

我们不能把孩子困在“已知的未知”里,比如去搞结构生物学这些“人类可以做但做不好”的领域。AI迟早会全盘接手,人类辛苦工作却最终被替代。

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走进“未知的未知”,去探索尚未被定义的方向。这就是我们说的0到1的创造。

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概念叫“OOD”,就是“Out-of-Distribution”,即“分布之外”。AI一旦遇到OOD问题,就会从“智能”变成“智障”。而人类最擅长的,恰恰是这种超出训练边界的创新。

所以总结一下,培养孩子的三点能力是:

打开“视界”,让他们看到更多、接触更多,AI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拥有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敢于提问,不被权威绑架。

在未知领域中培养创造力,避免投入到AI很快就能取代的行业中。

未来最危险的是,孩子在明明有AI辅助的情况下,仍然被训练成只会重复、缺乏想象的人。这才是教育真正该反思的问题。

腾讯科技:有网友想了解:现在小孩子适合用哪些大模型?比如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这些都要接触吗?

刘嘉:这个问题分两部分。

第一,虽然我说程序员会被淘汰,但孩子还是应该学编程。因为编程训练的是计算思维,就像我们当初学英语,不是为了成为语言学家,而是让我们借此理解世界。学编程不是为了以后去写代码,而是要掌握和计算机、AI打交道的思维方式。


第二,关于推荐哪些大模型,国内的主流大模型都很不错。DeepSeek模型性能也很好,但它偏技术展示,不是用户产品。

至于图像生成、视频生成这些,其实是兴趣培养类工具,对认知发展意义不大。如果真的要推荐两项孩子必须掌握的技能:

第一,学编程;

第二,学会如何与大模型对话,怎么问得具体、清楚、深入。

它就像一个知识渊博但有点懒的大师,如果你提的问题模糊,他可能应付一下。但如果你定义得很清楚,它能给出让你震撼的答案。

腾讯科技:好,今天的时间也差不多了,我来简单总结一下刘老师的观点。

第一,就是使劲用AI、反复用AI。不仅要用,还要用得彻底、用得深入。

第二,AI不是让人变“冷”,反而能帮助我们变得更有人味,因为它促使我们反思:人的独特价值到底在哪。

第三,我们要思考下一代该如何与AI共处。既不能完全依赖,也不能完全回避,而是学会更有能力地使用它。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