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越多,被AI替代得越快?真相扎心了
03 如何在AGI时代重新定义自己?
腾讯科技:我们现在进入第三部分,也就是实操层面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他们未来还需要学英语吗?
刘嘉:从理论上讲,完全不需要了。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原来学英语,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英语是专业技能,只有少数人掌握,他们把大量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成为一种职业。
第二阶段,人人都要学英语,这样我们可以自己看懂国外的材料,不用等翻译出版了,也能自由交流。这是知识获取的主动性,不用靠“二道贩子”来传递知识。我们能看到一本英文原版书、直接去读,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但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就完全不需要了。因为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在内的大模型翻译已经非常成熟。现在我只要戴上耳机,和说德语的人交流,他听到的是德语,我说的是中文;他说的是德语,我听到的是中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壁垒已经被AI彻底打破。
我举个例子,我刚去MIT读书的时候,老师一节课布置50到100页英文文献,大部分单词我都不认识,只能拿词典查,一个小时可能看一段。旁边的美国同学一小时读完50页,还拉我去喝啤酒。他说:“你GRE不是比我高很多吗?”我说:“那只是考试。”这就是差距。
但现在我一天能看几十篇英文论文。怎么做到的?第一,不看英文了,先让AI帮我翻译成中文。虽然我英文还不错,但看中文效率更高。第二,让AI朗读并总结要点,然后我继续追问讨论。
所以我可以说,哪怕我学了几十年英语,现在也基本不看了。这就意味着,以后孩子再去学英语,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同理,我们也不需要再学那么多数学,但背后的逻辑能力仍然要掌握。文科训练的是非形式逻辑,理科训练的是形式逻辑。比如我们以前死记硬背“切比雪夫不等式”,其实那只是一个高中必考的不等式,但现在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代表的思维模式。教育的重点应该从知识本身,转向思维训练。
腾讯科技:刚才活动开始前,我和刘嘉老师也聊了一个话题:到底是蓝领更快被取代,还是白领?我们很快达成共识,答案是——一定是白领,特别是初级白领。
现在很多大模型已经具备了一些办公功能,甚至一些研究型任务,AI的效率和逻辑性都比我强。
我在想,未来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比如15年、18年后可能根本没有高考了。一位哲学家张啸宇曾跟我们说,未来是AI面试人类,跟你聊10分钟就知道你适合干什么,比如去互联网公司、养动物、送外卖……甚至是否适合开车。AI来判断人类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所以我也在想,是不是我现在就该去学一门手艺?比如理发。毕竟灵巧手的发展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视觉大模型也还早。我自己、包括我孩子的教育规划,究竟应该怎么走?
刘嘉:2023年1月,大模型刚出现不久,有媒体采访我,我当时就说:“95%的老师会被替代。”我也跟我的学生讲:“你们现在要么成为顶尖研究者,要么就退学去送外卖,因为送外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被AI取代。”
不过,现在我要修正那句话了。能送外卖的机器人,大概三五年内就会出现,不会更久。甚至像战场上的机器人战士、养老机器人、施工机器人、下水道机器人,也会在三五年内出现。
现在我们还看不到机器人满街走动,是因为它们还比较“弱智”。但你回头看看,十年前谁会天天带智能手机出门?那时候你不带手机也没事。现在出门不带手机,简直像少了半条命。
所以技术进步比我们想象得快得多,甚至每天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只是我们没意识到。
因此,大模型本身就是“知识密集体”,最先被替代的必然是白领,尤其是知识密集型岗位。下一步就是大模型和机器人结合,进入“具身智能”时代。这条路走通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感知能力:也就是多模态感知
行动能力:即机器人动作控制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